11月6日,马克思主义学院在办公楼317会议室召开师生座谈会,针对《思想道德与法治》课进行教学质量调研。教学督导委员杨旭、学院领导班子成员、思想道德与法治教研室教师及大一年级学生代表参会,会议由副院长王帅乔主持。
学生聚焦教学内容与实践需求建言献策。来自9个教学系的学生代表对于《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管理方式等予以评价,围绕课堂教学内容的时政链接、案例选取、逻辑安排等方面畅所欲言,提出多项建议。学生们普遍认可当前线上线下结合的教学模式,并希望增加实践研学机会。与会学生代表还对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提出了建议。
通过课程改革与创新方法促进教学相长。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兼思想道德与法治教研室主任李萌旸围绕课程的教学计划、教学过程、评价标准与改革举措进行介绍,并着重说明本学期针对课程特点以及精品课的建设要求,课程评价标准已进行多元化革新,旨在提升学生主动性与践行能力。教研室四位教师代表重点结合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分享各自教学经验,针对不同学生特点设置差异化学习与实践要求,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
学院将持续深化课程建设助力学子成长。教学督导委员杨旭对于本次座谈会的成效表示肯定,认为会议为教学监督工作提供了宝贵参考。杨旭老师针对课程中需要改进和提升的地方给出建议,并寄语学生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发展相结合,厚植爱国情怀,提升品德修养与专业技能。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戴茹在总结中肯定了学生建议,强调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实现真理与伦理、情理,政理与学理、哲理,原理与道理、事理的有机统一。学院将不断改革创新增强思政课育人实效,切实把思政课作为立德树人关键课程建设好。
本次座谈会为思政课教学改革提供了重要方向,马克思主义学院将以此次会议为契机,全面吸纳师生提出的宝贵建议,未来将重点优化教学内容与方法,促进理论讲授与社会实践的深度融合,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作出贡献,为学校高质量发展赋能增效。


初审初校:王盈达
复审复校:李玉巧 戴茹
终审终校:许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