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艾滋 守护健康
你知道吗?有一种疾病,正悄无声息地在我们身边蔓延,它关乎生命、健康与未来,可很多人却对它一知半解。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揭开它神秘又沉重的面纱——艾滋病。
01艾滋病的严峻现状

艾滋病流行情况
地区分布:
截至2024年6月30日,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含港澳台)均有艾滋病病例报告。报告现存活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AIDS患者较多的省份有云南、广西、四川等西南地区省份,以及广东、河南等人口大省。
年龄分布:
2020年至2023年,新报告青年学生病例分别为2977人、3677人、2733人、3010人,四年间共报告12397人,男女比例为33.9比1,平均年龄19.9岁,艾滋病感染出现低龄化趋势。
艾滋病对个人、家庭和社会的严重影响
对个人:
生理上,艾滋病患者健康状况会迅速恶化,承受巨大痛苦,直至被夺去生命;心理上,感染者会承受巨大压力,还易受到社会歧视,难以得到亲友关心照顾。
对家庭:
家庭会背负沉重心理负担,容易产生家庭不和甚至破裂。经济上,由于患者无法工作且需支付高额医药费,家庭经济状况会很快恶化,还可能留下孤儿无人抚养或老人无人赡养。
对社会:
艾滋病主要侵害青壮年,这会削弱社会生产力,减缓经济增长,降低人均出生期望寿命,民族素质下降,国力减弱。同时,社会歧视会使许多感染者被推向社会,成为不安定因素,破坏社会秩序和稳定。
02艾滋病的基础知识
什么是艾滋病(AIDS)
艾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是由艾滋病病毒(HIV)感染引起的一种危害性极大的传染病,当人体免疫系统被HIV严重破坏,出现各种严重感染和肿瘤等一系列临床症状时,就发展为艾滋病。
艾滋病病毒(HIV)的特点
1、主要攻击人体免疫系统中的CD4+T淋巴细胞,使人体免疫功能逐渐丧失。
2、对外界环境抵抗力较弱,离开人体后在常温下很快失去活性,一般消毒剂能将其杀灭。
3、变异性强,病毒基因容易发生变异,给疫苗和药物研发带来困难 。
艾滋病的发病机制
HIV病毒进入人体后,主要攻击CD4+T淋巴细胞。HIV病毒的遗传物质RNA进入CD4+T淋巴细胞后,通过逆转录酶合成DNA,整合到人体细胞的基因组中,使受感染细胞成为生产HIV的“工厂”,不断产生新的病毒,持续破坏CD4+T淋巴细胞。随着CD4+T淋巴细胞数量不断减少,人体免疫系统功能逐渐下降,当下降到一定程度,人体就无法抵御各种病原体的入侵,从而出现各种严重的机会性感染和肿瘤,进入艾滋病发病期。
03艾滋病的传播途径
性接触传播
这是艾滋病最主要的传播途径,包括同性、异性和双性性接触。在性接触过程中,生殖器黏膜、口腔黏膜等可能会有微小破损,艾滋病病毒可通过这些破损处进入人体。
血液传播
包括输入被艾滋病病毒污染的血液或血制品、使用被污染的注射器、针头、手术器械等,以及与感染者共用牙刷、剃须刀等可能引起血液接触的物品。此外,在一些不正规的纹身、穿耳洞等操作中,若器械消毒不彻底,也可能传播艾滋病病毒。
母婴传播
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孕妇可通过胎盘将病毒传给胎儿,也可在分娩过程中,通过产道血液、分泌物传播给新生儿,还可在产后通过母乳喂养将病毒传给婴儿。
一般日常生活接触,如共同进餐、握手、拥抱、共用办公用品、蚊虫叮咬等不会传播艾滋病。
04艾滋病的预防措施
安全性行为
正确使用质量合格的安全套,避免不安全性行为,减少性伴侣数量,定期进行性健康检查。
避免血液传播
不使用未经检测的血液及血制品,不与他人共用牙刷、剃须刀等可能引起血液接触的物品。在医疗行为中,确保使用一次性或经过严格消毒的医疗器械。
母婴阻断
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女性若有生育意愿,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规范的母婴阻断治疗,包括孕期抗病毒治疗、选择合适的分娩方式及产后避免母乳喂养等。
健康教育
了解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方法,提高自我保护意识,消除对艾滋病患者的歧视,营造包容的社会环境,鼓励艾滋病患者积极接受治疗和管理。
预防艾滋病,要坚持安全性行为,全程正确使用安全套;不共用针具,避免不必要的血液暴露;母婴传播关键在母婴阻断。艾滋病不可怕,歧视才是最大阻碍。让我们积极行动,学习防艾知识,从自身做起预防感染;摒弃偏见,给患者尊重关怀。一个温暖眼神、一次平等交流,都能成为他们生活的光。让我们携手,用爱与行动,让“艾”止步,共筑无歧视的美好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