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这天,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几乎等长,各为12小时。此后,太阳直射点逐渐北移,北半球白昼开始长于黑夜,且白昼时长会越来越长,直至夏至达到最大值。这种昼夜时长的变化,不仅影响着人们日常作息的安排,也对动植物的生物钟产生作用。许多鸟类开始在白昼变长的时段里,增加觅食和繁殖活动。
春分过后,太阳辐射增强,地面吸收的热量增多,气温开始稳步回升。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能够稳定在0℃以上,告别冬日的严寒。华北地区气温一般能升至10℃ - 15℃,江南地区则更为温暖,可达15℃ - 20℃ ,大地逐渐回暖,冰雪消融,沉睡一冬的植物开始复苏,人们也纷纷脱下厚重冬衣,感受春日的温暖。
随着暖湿空气势力增强,与北方南下的冷空气交汇,形成降水。春分时节,全国大部分地区降水量逐渐增多,春雨绵绵。华南地区降水较为充沛,月降水量可达100毫米以上,为早稻播种和生长提供了充足的水分;长江流域降水也明显增加,滋润着大地,使得土壤墒情良好,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发育。
尽管总体趋势是气温上升,但春分期间冷暖空气活动频繁,交替控制。暖空气带来温暖,冷空气则会使气温骤降,形成“乍暖还寒”的天气状况。这种气温的剧烈波动,可能导致“倒春寒”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