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技术专业
(高职3年制)
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名称 |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技术 |
专业代码 | 500601 |
适用年级 | 2025级 |
专业主任 | |
系部党政负责人 | |
学校教学指导 委员会 | |
制订时间 | 2024.10.29 |
修订时间 | |
编制说明
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适于三年全日制高职专业,由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技术专业与沈阳铁路局集团有限公司、中建铁路投资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广州南方高铁测量技术有限公司、中铁十九局集团有限公司、沈阳地铁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共同制订,并由系部教学单位组织由行业企业、教研机构、校内外一线教师和学生代表等人员参加的论证会,修订完善后由学校专业建设委员会审核,提交校级党组织会议审定。
主要编制人
姓名 | 单位 | 职务 | 职称 |
李冲光 | 沈阳铁路局集团有限公司通化工务段 | 副主任 | 高级工程师 |
张宇泽 | 中建铁路投资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 人事部部长 | 工程师 |
全洪增 | 广州南方高铁测量技术有限公司 | 技术主管 | 工程师 |
霍君华 | 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 | 专业主任 | 副教授 |
曹英浩 | 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 | 教师 | 讲师 |
郭扬 | 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 | 教师 | 讲师 |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论证意见表
系部教学单位教学指导委员会论证会人员名单 |
序号 | 姓名 | 身份/职务 | 工作/学习单位 |
1 | 顾威 | 道桥系主任 | 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 |
2 | 于忠涛 | 道桥系书记 | 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 |
3 | 张家宇 | 质量监督评价中心主任 | 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 |
4 | 杨延欣 | 副院长 | 施泓图设计院有限公司 |
5 | 崔倩 | 行政经理、材料中心负责人 | 辽宁建翔工程技术检测服务有限公司 |
6 | 李海燕 | 试验室主任 | 沈阳锐创检测 |
7 | 李冲光 | 副主任 | 沈阳铁路局集团有限公司通化工务段 |
8 | 顾善永 | 总监理工程师 | 沈阳市工程监理咨询有限公司 |
9 | 李冬松 | 道桥系副书记 | 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 |
10 | 于国锋 | 道桥系副主任 | 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 |
11 | 张永丹 | 道桥系副主任 | 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 |
总体论证意见: 经过深入分析与讨论,我们针对铁道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提出以下论证意见: 1.在课程设置上充分考虑了铁道工程技术的专业特点与行业需求,涵盖了基础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培养以及前沿技术学习等多个方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专业能力。 2.在实践教学环节,方案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通过实习实训、课程设计等形式,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工程中,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方案还关注了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通过课程思政、职业道德教育等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提升职业道德水平。 4.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更加注重与行业企业的合作与交流,了解行业发展动态与需求变化,以便及时调整培养方案,确保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需求相匹配。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该铁道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具有较高的科学性与实用性,但在实施过程中仍需不断优化与完善。建议加强校企合作,注重实践教学与职业素养培养,以培养出更多适应行业需求的高素质铁道工程技术人才。 年 月 日 |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意见表
专业建设委员会人员名单 |
序号 | 姓名 | 职务 | 工作单位及职称 |
1 | 李冲光 | 主任委员 | 沈阳铁路局集团有限公司通化工务段,车间副主任 |
2 | 张长福 | 副主任委员 | 辽宁轨道交通职业学院,讲师/专业主任 |
3 | 张泽宇 | 副主任委员 | 中建铁路投资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人事部部长 |
4 | 霍君华 | 副主任委员 | 辽宁省交通高度专科学校,副教授/高级工程师 |
5 | 全洪增 | 委员 | 广州南方高速铁路测量技术有限公司,工程师 |
6 | 张佳 | 委员 | 辽宁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专业主任 |
7 | 朱寒池 | 委员 | 沈阳铁路局集团有限公司通化工务段,技术科工程师 |
8 | 曹英浩 | 委员 | 辽宁省交通高度专科学校,讲师/工程师 |
9 | 郭扬 | 委员 | 辽宁省交通高度专科学校,讲师 |
10 | 王光远 | 委员 | 辽宁省交通高度专科学校,讲师/工程师 |
总体论证意见: 1.教育目标明确且符合行业需求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技术专业,即培养具备扎实的铁道工程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能够在城市轨道工程领域从事设计、施工、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这一目标符合当前城市轨道工程行业的发展需求,能够满足行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2.课程设置合理且富有特色 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在课程设置上体现出合理性和特色性。首先,基础课程涵盖数学、物理、力学等自然科学知识,为学生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其次,专业课程涵盖城市轨道工程概论、城市轨道线路工程、桥梁工程、隧道工程等方面的知识,使学生能够全面了解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领域的各个方面。此外,还设置实践课程和实习实训环节,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 3.实践教学环节强,且与企业合作紧密 实践教学是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该专业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同时,与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实训机会,使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行业发展和企业需求,提高就业竞争力。 4.注重综合素质培养且关注未来趋势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包括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创新意识、国际视野等方面。将新兴技术如人工智能、大数据等融入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适应未来铁道工程领域的发展需求。 综上所述,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总体论证意见认为该方案教育目标明确且符合行业需求、课程设置合理且富有特色、实践教学环节强,且与企业合作紧密、注重综合素质培养且关注未来趋势以及持续改进并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年 月 日 |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专业名称及代码
(一)专业名称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技术
(二)专业代码
500601
二、入学要求
高等职业学校学历教育入学要求一般为高中阶段教育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历者。
三、修业年限
学制三年。
四、职业面向
(一)职业面向
表4-1 职业面向一览表
所属专业大类(代码) | 交通运输大类(50) |
所属专业类(代码) | 城市轨道交通类 (5006) |
对应行业(代码) |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建筑(4814) |
主要职业类别(代码) | 铁道工务工程技术人员( 2-02-17-06 )、铁路建筑工程技术人员( 2-02-18-11 )、铁路线桥工( 6-29-02-02 ) |
主要岗位(群)或技术领域 | 初始岗位: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施工、工程检测、基础设施养护等岗位 发展岗位:工程项目管理 |
相关证书举例 | 建筑信息模型(BIM)、路桥工程无损检测、建设工程质量检测 |
相关竞赛举例 | 高速铁路精密测量、轨道线路检测与养护 |
注:1.所属专业大类和所属专业类:依据《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2年)修订》 2.对应行业:依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GB/T4754-2017) 3.主要职业类别: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22 版) 4.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包括职业资格证书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或行业企业证书举例,如 1+X 证书以及社会认可度较高的行业企业标准和证书等 5.相关竞赛:包括全国职业院校学生技能大赛、人社部组织的职工技能大赛等 |
(二)职业能力分析
表4-2 职业能力分析表
序号 | 岗位名称 | 岗位类别 | 岗位描述典型工作任务 | 职业能力要求 |
初始岗位 | 发展岗位 |
1 | 城市轨道测量 | R | £ | 1. 收集和整理相关的测量资料和工程图纸,了解任务的要求和约束条件。准备测量仪器和工具,并确保这些设备的正常运行; 2.进行地形测量,测量地表起伏和不平整程度。使用CAD软件等绘图工具将测量数据转化为地形图和等高线图; 3.确定轨道线路和道岔的位置和高度,以及对中线、水平、沉降等进行测量; 4.对桥梁、隧道等特殊工程,进行详细的测量工作; 5.记录测量数据,编制测量报告; 6.熟练掌握测量仪器和工具的使用,以及测量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方法。 | WQ3.具有质量意识、环保意识、安全意识、信息素养、工匠精神、创新思维; WQ4.勇于奋斗、乐观向上, 具有自我管理能力、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有较强的集体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WK3.掌握必要的高等数学知识,熟悉基本的数学分析计算方法; WA1.具有探究学习、终身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WK5.熟悉必需的测量学知识,掌握铁路轨道、桥隧勘测、施工放样方法; WA4.具有基本的铁道工程勘察与路桥设计能力,能够参与完成铁道路线外业勘测、路线内业设计、路基路面设计和桥梁设计等工作。 |
2 | 城市轨道施工 | R | £ | 1.协助项目经理做好工程开工的准备工作。包括初步审定图纸、施工方案,提出技术措施和现场施工方案; 2.编制工程总进度计划表、月进度计划表及各施工班组的月进度计划表; 3.组织施工现场的各项工作,包括材料、设备、劳动力等的调配安排。监督工人的施工进度和工作质量; 4.根据工程图纸和相关规范要求,进行施工质量检查和验收,及时发现和处理质量问题; 5.组织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工作,制定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 6.协调解决施工过程中的技术、进度和质量等问题,并进行工程竣工交验。 | WQ3.具有质量意识、环保意识、安全意识、信息素养、工匠精神、创新思维; WQ4.勇于奋斗、乐观向上, 具有自我管理能力、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有较强的集体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WK1.掌握必备的思想政治理论、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 WK4.熟悉必需的画法几何、工程制图知识,掌握识读和审核工程施工图纸的方法; WK7.掌握与职业技术技能相适应的铁道工程施工与维护方面的专业理论知识,了解本专业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等方面知识; WK8.掌握铁道桥涵、隧道的结构形式、设计原理,熟悉简单的桥梁设计计算方法; WA7.具有基本的铁道工程施工与组织能力,能够识读施工图,核算工程量,独立完成施工放样、工程内业资料填写工作,参与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工程计量和施工组织工作。 |
3 | 城市轨道质检 | R | £ | 1.根据轨道工程的需要,制定详细的试验方案、试验计划和试验大纲,明确试验的目的、范围、方法和标准; 2.试验前的准备工作、试验过程中的监督和管理,以及试验后的数据记录和分析; 3.采集试验数据,包括各种传感器的安装、数据记录和分析; 4.根据试验结果,编制详细的试验报告,包括试验过程、数据分析和结论; 5.验设备和仪器的维护保养和管理; 6.参与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试验研究工作。 | WQ3.具有质量意识、环保意识、安全意识、信息素养、工匠精神、创新思维; WQ4.勇于奋斗、乐观向上, 具有自我管理能力、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有较强的集体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WK6.掌握必要的道路建筑材料性质、试验检测原理和方法,熟悉原材料试验和质量评价方法; WK8.掌握铁道桥涵、隧道的结构形式、设计原理,熟悉简单的桥梁设计计算方法; WA6.具有基本的材料试验与检测能力,能够独立完成集料、钢筋、水泥、钢轨等原材料质量检测工作,参与水泥混凝土和无机结合稳定材料配合比设计工作; WA9.具有绿色生产、环境保护、安全防护、质量管理等意识,具有应用铁路安全生产及保护知识以及分析铁路工程事故的能力。 |
4 | 城市轨道验收 | R | £ | 1.了解并熟悉验收项目的具体要求、标准、流程和法律法规。准备好所需的验收工具、材料和记录表格; 2.到轨道建设或维护项目的现场进行实地检查。包括检查铁路线路、桥梁、隧道、车站等各个部分的施工质量、材料使用、设备安装等; 3.根据验收标准和要求对现场进行检查,对施工质量、设备性能等进行评估; 4.详细记录验收过程中的各项数据、问题和处理结果,并编制验收报告; 5.与项目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等相关方进行沟通协调; 6.对施工单位的安全管理进行监督和检查。 | WQ3.具有质量意识、环保意识、安全意识、信息素养、工匠精神、创新思维; WQ4.勇于奋斗、乐观向上, 具有自我管理能力、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有较强的集体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WK6.掌握必要的道路建筑材料性质、试验检测原理和方法,熟悉原材料试验和质量评价方法; WK8.掌握铁道桥涵、隧道的结构形式、设计原理,熟悉简单的桥梁设计计算方法; WA6.具有基本的材料试验与检测能力,能够独立完成集料、钢筋、水泥、钢轨等原材料质量检测工作,参与水泥混凝土和无机结合稳定材料配合比设计工作; WA9.具有绿色生产、环境保护、安全防护、质量管理等意识,具有应用铁路安全生产及保护知识以及分析铁路工程事故的能力。 |
5 | 城市轨道线桥工 | R | £ | 1.对轨道线路、桥梁和隧道进行巡视和检查,检查内容包括桥梁、隧道、道岔、钢轨、轨枕等线路设备的完好性和使用状态。及时发现可能存在的隐患,并进行记录和报告; 2.根据线路、桥梁、隧道设备的使用情况和磨损程度,制定并实施维护和保养计划; 3.按周期有计划地对线路、桥梁、隧道设备进行综合性修理工作; 4.线路发生故障时,迅速响应,报告故障情况,并协助进行故障分析和处理; 5.准确记录线路、桥梁、隧道巡视、检查、维修等工作的数据和信息。 | WQ3.具有质量意识、环保意识、安全意识、信息素养、工匠精神、创新思维; WQ4.勇于奋斗、乐观向上, 具有自我管理能力、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有较强的集体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WK6.掌握必要的道路建筑材料性质、试验检测原理和方法,熟悉原材料试验和质量评价方法; WK7.掌握与职业技术技能相适应的铁道工程施工与维护方面的专业理论知识,了解本专业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等方面知识; WK8.掌握铁道桥涵、隧道的结构形式、设计原理,熟悉简单的桥梁设计计算方法; WA6.具有基本的材料试验与检测能力,能够独立完成集料、钢筋、水泥、钢轨等原材料质量检测工作,参与水泥混凝土和无机结合稳定材料配合比设计工作。 WA8.具有基本的工程质量验收与评定能力,能够完成工程各结构的现场质量检测、参与组织竣工验收、编制竣工验收资料等工作 |
6 | 城市轨道工程项目管理 | £ | R | 1.能够编制项目计划,包括时间管理计划、成本管理计划、质量管理计划等。 2.监督团队成员的工作进展,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指导; 3.制定资源需求计划,确保项目资源的及时供应; 4.识别进度偏差,分析成本偏差,提出改进措施,确保项目成本控制在预算范围内; 5.监督项目执行过程,确保项目质量符合标准和要求; 6.制定风险应对策略和预案,降低风险对项目的影响; 7.协调项目各方利益,解决项目中的冲突和问题,编制项目报告,向项目干系人报告项目进展情况和问题。 | WQ1:坚定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 WQ2.遵法守纪,履行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具有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参与意识; WQ3.具有质量意识、环保意识、安全意识、信息素养、工匠精神、创新思维; WQ4.有较强的集体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WQ6.具有一定的审美和人文素养,能够形成一两项艺术特长或爱好; WQ6.掌握铁道工程造价的基本知识,熟悉施工图预算和投标报价编制程序; WK2.熟悉与本专业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环境保护、安全消防、文明生产等相关知识; WK9.熟悉铁道施工方案编制程序; WK11.熟悉铁道工程技术相关国家标准和行业规范; WA2.具有良好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 WA3.能够利用计算机信息处理软件收集、整理、分析工程技术问题; WA5.具有初步的工程概预算与招投标能力,能够参与编制施工组织设计; WA7.具有基本的铁道工程施工与组织能力。 |
五、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能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水平,良好的人文素养、科学素养、职业道德和创新意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较强的就业创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掌握扎实的科学文化基础和轨道工程施工、工程检测、基础设施养护、工程项目管理等知识,具备轨道交通工程施工、监控量测、试验检测、养护维修、施工组织与管理等能力,具有工匠精神和信息素养,能够从事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勘测、线路设计、施工管理、质量检测、设施养护、安全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培养目标具体分解为:
目标1:具备良好的身心素质、人文社科素养和铁道施工现场工程师职业道德,熟悉铁道工程领域的国家法律法规,能够自觉有效地分析、评价和处理所从事的工程实践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的影响,理解并主动承担相应责任。
目标2:能够综合应用城市轨道工程基础理论及其相关领域专业知识和现代工具,解决城市轨道交通工程中关于勘察与设计、概算与招投标、材料试验与检测、施工质量验收与评定等方面的复杂工程问题,具有。
目标3:能够在专业实践和跨专业背景下的团队中,具备创新能力和创业意识,具备独立工作、有效沟通、与他人合作以及组织领导能力,能够主动地适应社会发展和环境变化,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铁道工程项目管理能力。
目标4:具备终身学习和自我提升能力,能够通过继续教育或其他途径不断更新知识、提升能力,持续跟踪和了解本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规范,并将其应用于专业实践中的能力。
(二)培养规格
本专业学生应在系统学习本专业知识并完成有关实习实训基础上,全面提升知识、能力、素质,掌握并实际运用岗位(群)需要的专业核心技术技能,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总体上须达到以下要求:
Q1:坚定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深厚的爱国情感和中华民族自豪感。
Q2:崇尚宪法、遵法守纪、崇德向善、诚实守信、尊重生命、热爱劳动,履行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具有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参与意识。
Q3:具有质量意识、环保意识、安全意识、信息素养、工匠精神、创新思维。
Q4:勇于奋斗、乐观向上, 具有自我管理能力、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有较强的集体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Q5:具有健康的体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掌握基本运动知识和一两项运动技能,养成良好的健身与卫生习惯、良好的行为习惯。
Q6: 具有一定的审美和人文素养,能够形成一两项艺术特长或爱好。
K1: 掌握必备的思想政治理论、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
K2: 熟悉与本专业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环境保护、安全消防、文明生产等相关知识。
K3:掌握必要的高等数学知识,熟悉基本的数学分析计算方法。
K4:熟悉必需的画法几何、工程制图知识,掌握识读和审核工程施工图纸的方法。
K5:熟悉必需的测量学知识,掌握城市轨道与桥涵勘测、施工放样方法。
K6:掌握必要的道路建筑材料性质、试验检测原理和方法,熟悉原材料试验和质量评价方法。
K7:掌握轨道路基的平、纵、横断面结构形式以及设计原理、设计方法,熟悉道路的外业勘测和内业设计程序。
K8:掌握桥涵、隧道的结构形式、设计原理,熟悉简单的桥梁设计计算方法。
K9:掌握城市轨道工程施工组织原理和方法,熟悉城市轨道施工方案编制程序。
K10:掌握工程造价的基本知识,熟悉施工图预算和投标报价编制程序。
K11:熟悉城市轨道交通相关国家标准和行业规范。
A1:具有探究学习、终身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A2: 具有良好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
A3:具有本专业必需的信息技术应用和维护能力,能够利用计算机信息处理软件收集、整理、分析工程技术问题。
A4:具有基本的工程勘察与轨道、桥梁设计能力,能够参与完成路线外业勘测、路线内业设计、路基路面设计和桥梁设计等工作。
A5:具有初步的工程概预算与招投标能力,能够参与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施工图预算文件、编制报价文件和编制投标文件等工作。
A6:具有基本的材料试验与检测能力,能够独立完成集料、钢筋、水泥等原材料质量检测工作,参与水泥混凝土、沥青混合料和无机结合稳定材料配合比设计工作。
A7:具有基本的道桥工程施工与组织能力,能够识读施工图,核算工程量,独立完成施工放样、工程内业资料填写工作,参与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工程计量和施工组 织工作。
A8:具有基本的工程质量验收与评定能力,能够完成工程各结构的现场质量检测、参与组织竣工验收、编制竣工验收资料等工作。
表5-1 毕业要求支撑培养目标实现矩阵表
对应关系 | 培养目标1 | 培养目标2 | 培养目标3 | 培养目标4 |
素质 | Q1、Q12、Q13 | Q4、Q15、Q6、Q7 | | |
知识 | | K1、K2、K4、KP5 | K6、K7、K8、K9、K7 | K3、K5、K4、K6 |
能力 | | A1、A2、A4、A5 | A6、A7、A8 | A8 |
六、课程设置及要求
按照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规律,课程设置为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两大 类,其中公共基础课程含公共必修课、公共限修课和公共任选课,专业(技能)课程含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课程概览如表6-1所示。
表6-1 课程概览表
公共基础课程 | 专业(技能)课程 |
公共基础课程 (39)项 | 专业基础课程 (8)项 | 专业核心课程 (7)项 | 专业拓展课程 (6)项 | 集中性专业实践课程(8)项 |
思想道德与法治1、2 形势与政策1、2、3、4 体育与健康1、2、3、4 职业生涯规划与职业素养 军事理论 信息技术 大学英语1、2 高等数学 军事技能训练 入学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 劳动教育 创新创业教育与创业实务 宪法法律 国家安全教育 大学语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健康教育 信息技术(拓展模块) 劳动周1、2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择业与就业指导 美育教育 党史 新中国史 改革开放史 社会主义发展史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 公共任选课1、2 | 工程力学 土木工程材料 工程制图与CAD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测量 结构力学 结构设计原理 工程岩土 城市轨道交通概论 | 轨道路基施工 轨道工程施工 桥梁施工与维护 隧道及地下工程施工 轨道线路养护与维修 工程检测与监测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施工组织与概预算 | 城市轨道线路设计 地铁轨道基础 城市轨道交通设备 城市轨道工程建设法规 轨道工程识图 道路工程施工 | 城市轨道工程勘测实训 “1+x”职业技能建筑信息模型BIM初级实训 “1+x”职业技能建筑信息模型BIM中级实训 城市轨道工程综合实训 岗位实习Ⅰ、Ⅱ 城市轨道工程概预算课程设计 毕业教育 |
(一)公共基础课
1.公共必修课
公共必修课设置28门课程,合计778学时(47)学分,设置要求如表6-2所示。
表6-2 公共必修课设置要求
序号 | 课程名称 学时学分 | 课程要求 | 对应培养规格编号 |
1 | 大学英语 (24MZ00010164) (24MZ00020164) (128学时) (8学分) | 课程 目标 | 【素质目标】掌握职场涉外沟通技巧,能够运用多元文化进行交流,提升语言思维能力,完善自主学习的方式方法。 【知识目标】认知2500-2800个英语词汇,掌握常用语法规则及基础的应用文写作知识,包括基本理论、写作原则和写作技巧。 【能力目标】具有简单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能借助词典阅读和翻译简单的业务资料,在涉外交际的日常活动和业务活动中进行简单的口头和书面交流。 | Q3 Q4 K1 A1 A2 |
主要 内容 | 1.通用主题单元6篇,包括大学生活(人生选择与规划)、人工智能、、感恩教育、工匠精神、移动技术及勇气与自信 2.职场主题单元6篇,包括求职、面试、职场规划、社交媒体及职场目标设定等。 3.中国诗歌、中国传统文化故事欣赏品鉴。 4.实用听说:问候、接待、介绍、感谢、道别、道歉、问路指路; 5.实用阅读与写作,包括订单、图表描述及商用信函等。 |
教学 要求 | 1.条件要求:使用多媒体教室、语言实训室、课件资源、相关音频资料、视频资源及网络在线平台“U校园”、“学习通”等。 2.教学方法:采取理论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法及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采取项目驱动、任务引领、学生主导的教学方法。 |
2 | 美育教育 (24MZ00020524) (24学时) (1.5学分) | 课程 目标 | 【素质目标】提升审美和人文素养,陶冶情操,温润心灵,增强文化自信,激发想象力,涵育创新意识。 【知识目标】理解马克思主义美学关于人类审美意识、美与艺术的本质及其历史发展规律作出的科学阐述;了解公共艺术的基本样式和审美特征。 【能力目标】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确认识美、感知美、体验美、欣赏美。 | Q1 Q6 K1 A1 |
主要 内容 | 1.文化理解:理解马克思主义美学,做好文化传承; 2.审美感知:美感获得的主观与客观;美感心理和谐; 3.艺术表现:公共艺术的基本样式和审美特征; 4.创意实践:审美参与,美感体验,欣赏美、表达美。 |
教学 要求 | 1.条件要求:多媒体教室,完成文化理解和审美感知教学内容;智慧教室,提供艺术表现和创意实践所需数字化道具和场地。 2.教学方法:以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式教学法、问题导向讨论式教学法为主,文字资料与视频资料相结合,力求课堂教学形式和手段多样化,课内教学与第二课堂实践紧配合,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平台紧配合,打造立体化的课程教学模式。 |
3 | 劳动教育 (24MZ00020616) (16学时) (1学分) | 课程 目标 | 【素质目标】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形成爱岗敬业的劳动态度和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培养劳动品质和职业素养。 【知识目标】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掌握劳动科学知识、劳动安全知识和专业实习实训劳动知识。 【能力目标】提高自我管理生活的意识和能力,掌握专业实习实训职业劳动技能,提升劳动中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 Q2 Q3 K2 A1 |
主要 内容 | 1崇尚劳动:劳动发展简史;劳动本质;劳动意义。 1. 掌握技能:生活技能;职业技能;社会技能 2. 传承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劳模精神 4.培养品质:依法履约;勤劳节俭;诚实守信 |
教学 要求 | 1.条件要求:多媒体教室,劳动实训室 2.教学方法:以案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为主,文字资料与视频资料相结合,课内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平台配合,课堂班级教学与系列专题讲座相结合,打造立体化的课程教学模式。 |
4 | 高等数学 (24MZ00010248) (48学时) (3学分) | 课程 目标 | 【素质目标】具有质量意识、环保意识、安全意识、信息素养、工匠精神、创新思维。 【知识目标】掌握必要的高等数学知识,熟悉基本的数学分析计算方法。 【能力目标】具有探究学习、终身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Q3 Q4 K3 A1 |
主要 内容 | 1.理解函数极限的概念,掌握极限的运算;理解函数的连续和区间上连续的概念、性质以及计算; 2.理解导数和微分的概念及其几何意义,掌握导数和微分的运算法则;会用洛必达法则求未定式的极限;掌握利用导数判断函数的单调性、凹凸性的方法;会求函数极值、最值和拐点;会利用分析作图法绘制简单的函数图形; 3.理解原函数与积分的概念,了解积分的性质;掌握不定积分的基本公式,掌握换元积分法与分部积分法;会用牛顿—莱布尼茨公式计算定积分;会用定积分表达和计算一些几何量和物理量。 |
教学 要求 | 1.条件要求:借助多媒体技术、数学软件、微视频、微案例、虚拟仿真和数值模拟实验等改进教学方式,创新教学情境与方法,提升教学效果; 2.教学方法:分利用各类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自我辨析知识、自觉构建知识体系的主动学习能力。 |
5 | 思想道德与法治 (24MY00010128) (24MY00020120) (48学时) (3学分) | 课程 目标 | 【素质目标】具备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具备职业素养和社会服务意识。 【知识目标】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理解并掌握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治观。 【能力目标】能够理性规划人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道德修养和职业能力;能够做到尊法学法守法用法。 | Q1 Q2 K1 A1 A2 |
主要 内容 | 本门课内容分别在第一和第二两个学期讲授完成。 1.担当复兴大任 成就时代新人;领悟人生真谛 把握人生方向;追求远大理想 坚定崇高信念。 2.继承优良传统 弘扬中国精神;明确价值要求 践行价值准则。 3.遵守道德规范 锤炼道德品格;学习法治思想 提升法治素养。 |
教学 要求 | 1.条件要求:开展信息化教学和两次课内实践教学 2.教学方法:以案例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混合式教学法为主,力求课堂教学形式和手段多样化,打造立体化的课程教学模式。 |
6 | 形势与政策 (24MY00010208) (24MY00020208) (24MY00030208) (24MY00040208) (32学时) (2学分) | 课程 目标 | 【素质目标】引导大学生正确分析和认识当前国内外形势,在应对挑战中创造新的发展机遇,实现更好发展,培养正确分辨能力和判断能力。 【知识目标】使学生全面正确认识党和国家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正确认识国情,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不断提高学生的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觉悟。 【能力目标】通过课程教学,逐步提高学生走向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思想、文化、职业等方面的综合素质,更好地促进高职学生成长成才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 Q1 K1 A1 A2 |
主要 内容 | 本门课内容分别在第一、二、三、四共四个学期讲授完成。 1.国内政治、经济、文化专题。 2.国内政策——民主、民生、绿色中国专题。 3. 国际局势、国际重大事件专题。 |
教学 要求 | 1.条件要求:开展传统课堂教育与信息化教学相融合 2.教学方法:理论讲学法、案例分析法、课堂谈论法等。 |
7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24MY00030332) (32学时) (2学分) | 课程 目标 | 【素质目标】培养学生具有科学社会主义信仰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思想政治素质,坚定学生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信念。 【知识目标】使学生明确中国为什么会选择社会主义道路,完整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全过程,为学生认识在进入新的历史阶段时期形成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供理论基础。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贯彻落实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以及各项方针政策的能力。 | Q1 K1 A1 A2 |
主要 内容 |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进程与理论成果。 2.毛泽东思想。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
教学 要求 | 1.条件要求:开展信息化教学和两次课内实践活动。 2.教学方法:以案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任务驱动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为手段,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平台,辅之以以实践教学,力求打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概论课教学模式。 |
8 |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 (24MY00040448) (48学时) (3学分) | 课程 目标 | 【素质目标】增进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切实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知识目标】深刻认识和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时代意义、理论意义、实践意义、世界意义及核心要义、精神实质、丰富内涵与实践要求。 【能力目标】深刻把握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深刻掌握这一思想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 | Q1 K1 A1 A2 |
主要 内容 | 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时代意义、理论意义、实践意义、世界意义。 2.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精神实质、丰富内涵与实践要求。 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 |
教学 要求 | 1.条件要求:充分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开展课内实践教学 2.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法、翻转课堂等。 |
9 | 心理健康教育 (24xs00020432) (32学时) (2学分) | 课程 目标 | 【素质目标】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知行意相统一。 【知识目标】掌握压力管理与赋能、情绪调节与运用、团队合作与构建、生命感恩与守望等3大模块、6个项目、16个学习任务。 【能力目标】能够具备良好的压力管理能力、情绪调节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生命感恩能力等,不断积极的进行心理赋能,身心协调、健康发展。 | Q5 K1 A2 |
主要 内容 | 1.心理健康初探; 2.自我认识提升;积极心理培养;职业心理指导; 3.心理咨询揭秘;心理危机干预。 |
教学 要求 | 1.条件要求:信息化教学设备和VR虚拟心理多功能室软硬件设施。 2.教学方法:以生为本,以案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任务驱动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为主,文字资料与视频资料相结合,力求课堂教学形式和手段多样化,到课内教学与项目实践紧配合,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平台紧配合,打造立体化的课程教学模式。 |
10 | 入学教育(24XS00010301) (1周) (1学分) | 课程 目标 | 【素质目标】帮助学生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能力,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知识目标】了解学校的发展历程及学校的精神和校训,熟记学校规章制度,熟知党的历史,掌握安全知识,明确心理健康的标准及现实意义。 【能力目标】具备直面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能够将感恩之情化为强烈的责任意识,具备避险逃生技能,培具备自我认知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自我调节能力。 | Q2 Q4 Q5 K1 A1 A2 |
主要 内容 | 1.交专印象 2.素质培养与行为 3.学生干部队伍培养 4.新生入党启蒙教育 5.大学生廉洁教育 6.感恩教育 7.安全教育 8.劳动教育 9.阳光心理 10奖学助学政策解读 11.开学典礼 12.升旗仪式 13.系部印象 14.专业教育 15.班级规范 16.开学第一课 |
教学 要求 | 1.条件要求:通过超星平台进行授课,同时备好多媒体课件、影音资料等保证教学。 2.教学方法:以案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为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力求课堂教学形式和手段多样化。 |
11 | 军事理论(24XS00010136) (36学时) (2学分) | 课程 目标 | 【素质目标】增强国防观念、国家安全意识和忧患危机意识,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传承红色基因、提高综合国防素质。 【知识目标】掌握中国国防、国家安全、军事思想、现代战争、信息化装备相关内容,军事基础知识,掌握基本军事理论。 【能力目标】能够运用军事理论知识分析军事问题、国际安全形势和国家安全战略,运用军事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 Q1 K1 A1 |
主要 内容 | 1.国防的内涵和我国的国防体制、国防政策及国防成就; 2.我国国家安全形势、国际战略形势和世界主要国家军事力量及战略动向; 3.外国军事思想、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和当代中国军事思想; 4.新军事革命、机械化战争、信息化战争的形成、内涵、形态、特征和代表性战例和发展趋势; 5.信息化装备的内涵、分类和发展趋势。 |
教学 要求 | 1.条件要求:备好多媒体课件,提供报刊书籍、影音资料等保证教学 2.教学方法:以案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为主,文字资料与视频资料相结合,力求课堂教学形式和手段多样化。 |
12 | 信息技术 (24XJ00010152) (52学时) (3.5学分) | 课程 目标 | 【素质目标】能够增强信息意识、提升计算思维、促进数字化创新与发展能力、树立正确的信息社会价值观和责任感,为其职业发展、终身学习和服务社会奠定基础,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知识目标】了解现代社会信息技术发展趋势, 理解信息社会特征并遵循信息社会规范;使学生掌握常用的工具软件和信息化办公技术,了解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信息技术。 【能力目标】具备“五个一”能力,即文字、表格、演示、打字、思维导图能力,使学生具备支撑专业学习的能力,能在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综合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使学生拥有团队意识和职业精神,具备独立思考和主动探究能力,为学生职业能力的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 Q3 Q4 K1 K3 A1 A3 |
主要 内容 | 1.计算机基本操作 2.文字文档处理 3.电子表格处理 4.演示文稿制作 5.信息检索 6.新一代信息技术 7.信息素养与社会责任 |
教学 要求 | 1.条件要求:计算机机房,需安装电子教室软件、办公自动化软件、 打字软件、常用软件工具等;机房具有良好的网络环境,局域网连通,能接入Internet。 2.教学方法:教学中以学生主体,工学结合采用知识讲授、案例演示、任务驱动、理论与实践结合等多种教学手段实施教学。 |
13 | 信息技术 (拓展模块) (24XJ00020216) (Python版) (16学时) (1学分) | 课程 目标 | 【素质目标】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具备基本的计算思维和程序设计思维。 【知识目标】掌握Python基本语法知识,理解结构化程序设计,了解标准库。 【能力目标】能读基本Python程序,具备初步的程序编写能力。 | Q3 Q4 K1 K3 A1 A3 |
主要 内容 | 1.Python语言基础知识; 2.标准输入输出函数; 3.顺序、选择、循环三种基本结构; 4.turtle库的基本属性和方法。 |
教学 要求 | 1.条件要求:计算机机房,需安装电子教室软件、办公自动化软件、Python开发工具。 2.教学方法:教学中以学生主体,教学中以学生主体,采用知识讲授、案例演示、任务驱动、理论与实践结合等多种教学手段实施教学。 |
14 | 军事技能训练 (24XS00010103) (3周) (3学分) | 课程 目标 | 【素质目标】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知行意相统一。 【知识目标】通过军事技能课教学,了解掌握基本军事技能,全面培养大学生国防意识,增强国防观念,强化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观念,加强组织纪律性,传承红色基因,提高学生综合国防素质。 【能力目标】养成良好的军事素养、增强组织纪律观念,培养学生令行禁止、团结奋进、顽强拼搏的过硬作风、培养学生良好的战斗素养、全面提升综合军事素养。 | Q1 K1 A1 |
主要 内容 | 1.了解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大条令的主要内容; 2.掌握队列动作的基本要领; 3.养成良好的军事素养; 4.增强组织纪律观念,培养学生令行禁止、团结奋进、顽强拼搏的过硬作风。 |
教学 要求 | 1.条件要求:运动场、军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教学方法:以生为本,以实践教学,示范、讲解、实践。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坚持按纲施训、依法治训原则,积极推广仿真训练和模拟训练,充分调动学生军事训练的积极性,组织多种多样实践形式,选择能充分调动学生兴趣,注重培养学生实际能力的教学方法。 |
15 | 体育与健康 (24TY00010124) (24TY00020128) (52学时) (3学分) | 课程 目标 | 【素质目标】养成体育锻炼的基本习惯,运动技能和体质健康水平明显提升,规则意识、合作精神和意志品质显著增强 【知识目标】熟练掌握两项以上健身运动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能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提高自己的运动能力;掌握常见运动创伤的处置方法。 【能力目标】提升学生的运动表现能力,包括速度、力量、耐力和灵敏度等方面的提升;发展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包括合理安排运动时间、强度和内容,以及调整运动计划以应对身体变化;发展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使其能够在集体活动中与他人有效沟通、协作和共同完成任务;培养学生的积极心态和应对挫折的能力,使其能够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保持冷静和自信。 | Q1 Q3 K1 A1 |
主要 内容 | 1. 促进身体健康:帮助学生了解身体健康的重要性,学习基本的体育知识和技能,发展良好的身体素质,包括力量、耐力、灵活性和协调性。通过参与体育活动和锻炼,学生可以提高身体素质,预防疾病并增强免疫系统。 2. 发展团队合作和领导能力:通过团队体育活动和竞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领导能力,使其能够在团队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3. 提高心理健康:帮助学生了解体育活动对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学习如何通过体育活动减轻压力、焦虑和抑郁,提升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同时,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学生将学会如何管理情绪,建立积极的心态和处理情绪的能力。 4. 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学生将学习如何制定健康的饮食计划,了解食物的营养价值以及如何保持身体健康。此外,还将学习如何合理安排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以维护身体健康。 5. 培养体育精神和道德价值观:通过参与体育竞赛和活动,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包括公平竞争、尊重对手、遵守规则等。同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如诚信、勇气、毅力等。 |
教学 要求 | 1.条件要求:信息化教学与实践教学需求等相关描述 2.教学方法:以示范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游戏教学法、竞赛教学法为主,分组合作教学法与项目式教学法相结合,使课堂教学形式更加多样化。线上与线下教学模式有机融合,打造多维度教学模式。 |
16 | 体育与健康 (24TY00030128)(24TY00040128) (56学时) (3学分) | 课程 目标 | 【素质目标】养成体育锻炼的基本习惯,运动技能和体质健康水平明显提升,规则意识、合作精神和意志品质显著增强 【知识目标】熟练掌握两项以上健身运动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能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提高自己的运动能力;掌握常见运动创伤的处置方法。 【能力目标】提升学生的运动表现能力,包括速度、力量、耐力和灵敏度等方面的提升;发展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包括合理安排运动时间、强度和内容,以及调整运动计划以应对身体变化;发展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使其能够在集体活动中与他人有效沟通、协作和共同完成任务;培养学生的积极心态和应对挫折的能力,使其能够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保持冷静和自信。 | Q4 Q5 K1 A1 |
主要 内容 | 1. 促进身体健康:帮助学生了解身体健康的重要性,学习基本的体育知识和技能,发展良好的身体素质,包括力量、耐力、灵活性和协调性。通过参与体育活动和锻炼,学生可以提高身体素质,预防疾病并增强免疫系统。 2. 发展团队合作和领导能力:通过团队体育活动和竞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领导能力,使其能够在团队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3. 提高心理健康:帮助学生了解体育活动对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学习如何通过体育活动减轻压力、焦虑和抑郁,提升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同时,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学生将学会如何管理情绪,建立积极的心态和处理情绪的能力。 4. 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学生将学习如何制定健康的饮食计划,了解食物的营养价值以及如何保持身体健康。此外,还将学习如何合理安排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以维护身体健康。 5. 培养体育精神和道德价值观:通过参与体育竞赛和活动,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包括公平竞争、尊重对手、遵守规则等。同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如诚信、勇气、毅力等。 |
教学 要求 | 1.条件要求:信息化教学与实践教学需求等相关描述 2.教学方法:以示范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游戏教学法、竞赛教学法为主,分组合作教学法与项目式教学法相结合,使课堂教学形式更加多样化。线上与线下教学模式有机融合,打造多维度教学模式。 |
17 | 创新创业教育与创业实务 (24CY00020214) (14学时) (1学分) | 课程 目标 | 【素质目标】 具备创新意识、创业潜质分析能力,树立科学的创新创业观。 【知识目标】 明确创业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明确创业的产生与演变过程,掌握商业模式的设计。 【能力目标】 激发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创业精神,促进学生创业就业和全面发展。 | Q1 Q2 Q4 K1 K2 A1 A2 A3 |
主要 内容 | 1.走进创新创业 2.培养创新精神 3.训练创新思维 4.掌握创新技法 5.提升创新能力 6.识别创业机会 7.整合创业资源 8.实施创业活动 |
教学 要求 | 1.条件要求:采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编制多媒体课件,增加课堂的信息量,使学生更清晰直观地理解教学内容,增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2.教学方法:根据课程特点,结合学生实际情况,采用真实案例启发学生对现实问题的思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选择能充分调动学生兴趣,注重培养学生实际能力的教学方法。通过在校内组织开展创新创业项目设计、参与创新创业大赛以及参与创业社团活动,通过在校外组织开展创业者访谈、创业项目考察、创业园参观等活动,将课堂知识与创新创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 |
18 | 择业与就业指导 (24CY00030312) (12学时) (1学分) | 课程 目标 | 【素质目标】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观,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确立职业的概念和意识。 【知识目标】 帮助大学生准确理解高职高专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较为清晰地认识自己的特点、职业的特点以及社会环境;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提高求职应聘能力。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求职择业能力,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协调能力、管理能力等综合能力,能够运用求职应聘技巧完成职业选择;能够适应职业环境,完成从学生到社会人的角色转换并合理进行个人职业发展。 | Q1 Q2 Q4 K1 K2 A1 A2 A3 |
主要 内容 | 1.求职前的准备 2.应聘实务 3.就业心理准备 4.就业权益保护 5.职业适应与发展 |
教学 要求 | 1.条件要求:采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编制多媒体课件,增加课堂的信息量,使学生更清晰直观地理解教学内容,增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2.教学方法:根据课程特点,建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既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管理作用;考虑学生实际情况,选择能充分调动学生兴趣,注重培养学生实际能力的教学方法如:课堂讲授、分组讨论、模拟面试、经验分享、团体训练、案例分析、职场人物访谈、职业体验等。 |
19 | 职业生涯规划与职业素养 (24CY00010112) (12学时) (1学分) | 课程 目标 | 【素质目标】 帮助大学生树立职业发展的自主意识,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提升职业素养。 【知识目标】 帮助学生准确理解高职高专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专业的基本情况和对应的行业、职业情况。 【能力目标】 使学生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知识和常用方法,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职业观、择业观、创业观以及成才观,形成职业生涯规划的能力,增强提高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自觉性。 | Q1 Q2 Q4 K1 K2 A1 A2 A3 |
主要 内容 | 1.职业生涯规划导论 2.自我认知 3.社会职业认知 4.职业决策 5.大学生职业素养提升 6.大学生涯规划与管理 |
教学 要求 | 1.条件要求:采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编制多媒体课件,增加课堂的信息量,使学生更清晰直观地理解教学内容,增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教学场地应为多媒体教室,并购买职业生涯测评系统及相关职业测评工具。 2.教学方法:根据课程特点,建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既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管理作用。考虑学生实际情况,选择能充分调动学生兴趣,注重培养学生实际能力的教学方法。课堂讲授、案例教学、小组讨论、使用测评工具、社会调查、职场人物访谈、个人经验分析等。 |
20 | 劳动周 (24XS00020201) (24XS00030201) (2周)(2学分) | 课程 目标 | 【素质目标】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形成爱岗敬业的劳动态度,培养劳动品质和职业素养。 【知识目标】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掌握劳动科学知识。 【能力目标】提高责任心,掌握日常生活劳动技能,树立热爱劳动、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的价值理念。 | Q2 Q3 K2 A1 |
主要 内容 | 1. 日常生活劳动 2. 劳动分担区清扫 3. 高质高效的劳动方法 |
教学 要求 | 1.条件要求:学生公寓、体育馆、图书馆、办公楼、教学楼等劳动场所 2.教学方法:以实践指导和管理为主。 |
2.公共限选课
公共限选课设置9门课程,合计32学时(2)学分,设置要求如表6-3所示。
表6-3 公共限选课设置要求
序号 | 课程名称 学时学分 | 课程要求 | 对应培养规格编号 |
1 | 宪法法律 (24MY00020916) (16学时) (1学分) | 课程 目标 | 【素质目标】具备民主意识、法治意识和权利意识,加深对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理解。 【知识目标】了解宪法和法律相关基础知识,充分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性。 【能力目标】运用所学宪法法律知识有效处理法律事务的能力。 | Q1 Q2 K1 A1 |
主要 内容 | 1.宪法 2.民法 3.刑法 |
教学 要求 | 1.条件要求:使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实现知识图谱从“无序”到“有序”。 2.教学方法:主要采取理论知识讲授模式,主要教学方法有案例分析讨论法、情景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 |
2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4MY00031016) (16学时) (1学分) | 课程 目标 | 【素质目标】增强学生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性和民族自豪感。 【知识目标】理解古代文学、中国传统艺术、古代生活等内容的文化内涵。 【能力目标】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和审美能力。 | Q6 K1 A2 |
主要 内容 | 1.中国古代文学。 2.中华传统艺术。 3.中国古代生活。 |
教学 要求 | 1.条件要求:使用学习通平台和多媒体教学资源,生动呈现教学内容。 2.教学方法:主要教学方法有讲授法、PBL教学法、Q&A教学法。 |
3 | 国家安全教育 (24MY00021116) (16学时) (1学分) | 课程 目标 | 【素质目标】树立国家安全底线思维,培养学生国家安全意识。 【知识目标】掌握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内涵和精神实质;理解中国特色国家安全体系。 【能力目标】提升维护国家安全的能力;强化责任担当,以实际行动自觉维护国家安全。 | Q1 Q3 K1 A1 |
主要 内容 | 1.总体国家安全观的科学体系;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 2.维护国家安全的制度体系和保障机制;总体国家安全观各重点领域安全。 3.努力践行总体国家安全观。 |
教学 要求 | 1.条件要求:开展信息化教学 2.教学方法:以案例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专题教学法、混合式教学法为主,力求形式多元化和手段多样化,打造立体化的课程教学模式。 |
4 | 大学语文 (24MZ00020716) (16学时) (1学分) | 课程 目标 | 【素质目标】 ⑴热爱母语,自觉运用规范语言文字进行沟通和交流; ⑵培养读书兴趣,养成阅读习惯; ⑶树立正确人生价值观,培养审美情趣,塑造健康人格,坚定文化自信,厚植爱国情怀。 ⑷提升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 【知识目标】 ⑴阅读一定数量的中外优秀文学作品,增加人文知识积累; ⑵了解中国文学基础常识和古文化常识; ⑶熟悉文学鉴赏基本原理,掌握文学鉴赏基本方法; ⑷掌握计划、总结、求职简历等应用文体的结构内容和写作要求。 【能力目标】 ⑴具有较熟练运用规范语言文字进行书面和口头交流的能力; ⑵对一般文学作品能够进行基本的赏析和评价,具有一定的语言审美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⑶通过文学阅读和鉴赏,培养创意思维和创新能力; ⑷具备一定的应用写作能力; ⑸能将传统思想文化精髓落实于工作生活,具有文化传承能力和反思能力。 | Q1 Q3 Q4 Q6 K1 A1 A2 |
主要 内容 | 1.现当代散文阅读(热爱自然、观察社会、感悟人生、传承文化等内容作品10篇); 2.诗文赏析(文学作品阅读鉴赏约20篇); 3.应用文写作(计划、总结、求职应聘等)。 |
教学 要求 | 1.条件要求:使用多媒体教学资源,清晰、 具体、生动呈现教学内容。 2.教学方法:主要教学方法有讲授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等。 |
5 | 健康教育 (24JK00020116) (16学时) (1学分) | 课程 目标 | 【素质目标】提高学生健康意识,提升学生健康素养,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树立正确的、现代的健康意识,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平衡膳食,合理营养,正确安排生活节律,劳逸结合;具有一定的抗挫折能力,正确处理好生活事件与心理危机;建立良好的性道德观,避免婚前性行为与不安全性行为;健康促进公益服务社会,践行健康中国2030。 【知识目标】了解健康生活方式、大学生健康与良好生活方式的养成;熟悉常见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疾病预防知识、健康体检等;了解大学生心理活动的主要特征,熟悉心理健康的标准与正确评价;理解青少年积极发展、大学生情绪调节等;熟悉性传播疾病特征以及危害,了解性传播疾病的预防措施;掌握学校园里的常见伤害及其预防与急救措施;健康促进实践应用。 【能力目标】具有维护自身健康的自觉性、自觉选择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的能力;具有提高自身和他人健康及预防疾病的能力;掌握正确的避孕方法;掌握一定的卫生健康知识和安全、应急、避险等急救操作技能,包括现场心肺复苏、创伤救护、意外伤害等。 | Q3 Q5 K1 A1 |
主要 内容 | 1.健康生活方式(烟草、毒品及物质滥用、大学生健康与良好生活方式养成); 2.疾病预防(常见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慢性病、疾病预防与健康体检); 3.心理健康(大学生心理健康、常见心理行为问题预防); 4.运动健康(运动对机体功能影响、体育运动基本原则,运动性病症、损伤及其防制、科学身体活动) 5.性卫生与性传播疾病(科学避孕、性传播疾病特征、危害与措施); 6.安全、应急与避险(大学校园常见伤害及其预防与急救,现场心肺复苏、创伤救护、意外伤害) 7.健康养成与健康促进(健康促进实践) |
教学 要求 | 1.条件要求:利用“学习通”网络教学平台和多媒体教学资源,清晰、具体、生动呈现教学内容,线上资源与线下教育相结合,探索实践中应用。 2.教学方法:采用线上+线下结混合教学模式,以问题为导向,进行知识的传授与行为方式的养成;主要教学方法有讲授法、 任务驱动法、小组合作实践法。 |
6 | 党史 (24MY00030516) (16学时) (1学分) | 课程 目标 | 【素质目标】培养正确党史观,在对党光辉历史的感悟中坚定信仰定力。 【知识目标】明晰史实内容,了解党为实现民族独立而奋斗的不朽历程。 【能力目标】以史鉴今,培养学生赓续红色血脉、传承革命薪火的爱国情怀,通过党史学习明理、增信、崇德、力行。 | Q1 K1 A1 |
主要 内容 | 1.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与第一次国共合作。 2.土地革命时期的艰难探索。 3.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 |
教学 要求 | 1.条件要求:学习通平台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全方位实现教学目标。 2.教学方法:教师讲授与小组讨论教学相结合,通过情景化教学和角色体验等方式,让学生不仅了解党史内容,更能总结经验,观照现实。 |
7 | 新中国史 (24MY00030616) (16学时) (1学分) | 课程 目标 | 【素质目标】培养学生爱国情怀。提升高职学生的政治历史素养。 【知识目标】了解新中国史脉络,熟知新中国各时期取得的成绩及经验教训。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理解力和分析力,能清晰界定新中国史每一阶段的主要任务,能够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波澜壮阔的历史有更为深刻地理解和认同, | Q1 K1 A1 |
主要 内容 | 1.新中国成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探索。 2.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
教学 要求 | 1.条件要求:使用学习通平台和多媒体教学资源,生动呈现教学内容。 2.教学方法: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混合教学模式;主要教学方法有讲授法、案例分析讨论法、小组合作学习法。 |
8 | 改革开放史 (24MY00030716) (16学时) (1学分) | 课程 目标 | 【素质目标】激发学生爱社会主义的深厚情感,培养高职学生的爱国之志、报国之情。 【知识目标】了解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取得的辉煌成就,理解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 【能力目标】总结改革开放在不同阶段的历史任务,增进学生对中国共产党执政、社会主义建设、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和理解。 | Q1 K1 A1 |
主要 内容 | 1.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2.改革开放的新阶段。 3.全面改革开放。 |
教学 要求 | 1.条件要求:利用学习通平台和多媒体教学资源,丰富教学过程。 2.教学方法: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主要教学方法有情境教学法、专题讲授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
9 | 社会主义发展史 (24MY00030816) (16学时) (1学分) | 课程 目标 | 【素质目标】坚定对共产主义的崇高信仰,坚定对共产党正确领导的信念,坚定对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信心。 【知识目标】了解500年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脉络,掌握共产主义运动正方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 【能力目标】通过学习教育,使学生成为担当中华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 Q1 K1 A1 |
主要 内容 | 1.空想社会主义产生和发展。 2.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3.列宁领导十月革命胜利并实践社会主义。 4.新中国成立后党对社会主义的探索和实践。 |
教学 要求 | 1.条件要求:使用学习通平台和多媒体教学资源,生动呈现教学内容。 2.教学方法: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混合教学模式;主要教学方法有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讨论学习法。 |
(二)专业(技能)课
1.专业基础课程
专业基础课程设置8门课程,合计408学时(25.5)学分,设置要求如表6-4所示。
表6-4 专业基础课程设置要求
序号 | 课程名称 | 课程要求 | 对应培养规格编号 |
1 | 工程岩土 (24DQ04034648) (48学时) (3学分) | 课程 目标 | 【素质目标】具有质量意识、环保意识、安全意识、信息素养、工匠精神、创新思维。 【知识目标】掌握岩石、地质构造、地貌不良地质现象的特征,掌握土的结构与组成、土的物理性质及工程分类、土地力学性质。 【能力目标】认识常见的岩石、地质构造、地貌、不良地质现象,会计算和测定土的物理指标并进行工程分类。会计算地基沉降量、土压力和土的抗剪强度。 | Q1 K2 A2 |
主要 内容 | 1.岩石、地质构造; 2.地貌、不良地质现象; 3.土的结构与组成; 4.土的物理性质及工程分类; 5.土地力学性质。 |
教学 要求 | 1.条件要求:多媒体教学,教学模型、土工试验条件、矿物与岩石标本室。 2.教学方法:以讲授法、启发式、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式教学法为主,文字资料与视频资料相结合,力求课堂教学形式和手段多样化,到课内教学与项目实践相配合。 |
2 | 工程力学 (24DQ04011156) (56学时) (3.5学分) | 课程 目标 | 【素质目标】善于独立思考、钻研探索的兴趣,在平时学习实践中不断获取知识并引发他们对后续课程的学习热情和渴望。训练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的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工作方法和科学态度。培养学生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明确的职业理想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具有一定的吃苦耐劳的精神。 【知识目标】学习刚体平衡的基本规律及其研究方法。熟悉工程中常见约束类型、杆件的受力特点及分析理论,使学生对于杆件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具有分析和计算能力。 【能力目标】能够应用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对在以后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作出正确的力学分析,真正作到学以至用。具备一定的动手能力,在工作中能够担当起与力学方面相关的实验和分析工作。具备一定的理论计算能力,并能解决后续专业课程中涉及到力学方面的问题。 | *** |
主要 内容 | 1.静力学基础(画受力图,求解约束反力); 2.杆件内力分析(不同变形杆件内力图绘制); 3.构件承载能力分析(不同杆件的强度、刚度、稳定性校核)。 |
教学 要求 | 1.条件要求:微课、多媒体课件、案例等教学资源,清晰、 具体、生动呈现教学内容。 2.教学方法:以问题为导向,学生为中心;主要教学方法有讲授法、 任务驱动法为主,文字资料与视频资料相结合,力求课堂教学形式和手段多样化,到课内教学与项目实践相配合。 |
3 |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测量 (24DQ04022860) (60学时) (4学分) | 课程 目标 | 【素质目标】在学习仪器操作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平时学习实践中不断获取成就感、满足感和兴奋感,训练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的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既具有独立思考,又具有团队精神。 【知识目标】学习高程测量、角度测量、距离测量、坐标测量的基础知识;能独立进行道桥工程(线路、隧道、桥梁)施工放样,并能进行施工测量与监测的方案编制。 【能力目标】学生能够使用普通水准仪进行高程测量和点的标高测设,完成水准测量的内业计算;学生能够使用光学经纬仪进行角度测量与角度测设;学生能够使用全站仪进行角度、距离、坐标测量和点位测设;学生能进行道桥工程施工放样。 | *** |
主要 内容 | 1. 工程测量概论; 2. 水准测量、经纬测量、全站测量。 3. 平面图绘制、导线测量、道路工程测量。 |
教学 要求 | 1.条件要求:为完成本课程的教学活动,应具备如下的教学条件:多媒体教室,完成相关理论教学内容;测量仪器,包括水准仪、经纬仪、全站仪、GPS等设备;室外实训场地,具有一定的空间和地形、地物,满足学生进行外业测量的要求。资料室,有相关的书籍和规范等参考书。 2.教学方法:教师应依据工作过程安排和组织教学活动。教师应按照每一个学习情境的能力目标和知识目标编制教学单元设计书。单元设计书应明确教师讲授的内容;明确学习者预习的要求;提出该学习情境整体安排以及各单元训练的时间、内容等,提高学习者学习积极性,增强学习者学习信心与成就感。 |
4 | 工程制图与CAD (24DQ04011356) (56学时) (3.5学分) | 课程 目标 | 【素质目标】训练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的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工作方法和科学态度,在未来的岗位上有能力进一步学习新技术,解决新问题。 【知识目标】让学生掌握制图的基本规格、画法几何的基本知识及阅读、绘制专业图的基本方法,了解计算机绘图原理;能使用绘图仪器绘制工程图样;建立良好的空间概念;能阅读工程图样;熟练运用计算机绘图。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技能需要,以知识够用、实用的原则构建道路工程制图与CAD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突出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所选择的知识已完成绘制工程样图与识图工程样图做需要的,对教学内容进行有选择的重点讲解。 | *** |
主要 内容 | 1.制图基础概论; 2.点、直线、平面、基本体的投影; 3.组合体的投影、组合体投影; 4.道路路线工程图; 5.计算机辅助制图CAD。 |
教学 要求 | 1.条件要求:多媒体教室,完成相关理论教学内容;机房,具有安装CAD计算机软件的机房,供学生学习软件;画图所必须的仪器;资料室,有相关的书籍和规范等参考书。 2.教学方法:教师应依据工作过程安排和组织教学活动。教师应按照每一个学习情境的能力目标和知识目标编制教学单元设计书。单元设计书应明确教师讲授的内容;明确学习者预习的要求;提出该学习情境整体安排以及各单元训练的时间、内容等,提高学习者学习积极性,增强学习者学习信心与成就感。 |
5 | 土木工程材料 (24DQ04011260) (60学时) (4学分) | 课程 目标 | 【素质目标】具备收集和处理试验数据、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具备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知识目标】了解土木工程材料试验原理;理解土木工程材料试验方法;掌握土木工程材料试验步骤和数据处理。 【能力目标】能够进行土木工程材料试验;能够出具土木工程材料试验报告;能够进行土木工程材料试验验证。 | *** |
主要 内容 | 1.钢材; 2.砂石材料; 3.水泥与水泥混凝土; 4.沥青及沥青混合料。 |
教学 要求 | 1.条件要求:信息化教学和实训教学需求等相关描述。 2.教学方法:以案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任务驱动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为主,文字资料与视频资料相结合,力求课堂教学形式和手段多样化,到课内教学与项目实践紧配合,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平台紧配合,课堂班级教学与系列专题讲座相结合,打造立体化的课程教学模式。 |
6 | 结构力学 (24DQ04023140) (40学时) (2.5学分) | 课程 目标 | 【素质目标】善于独立思考、钻研探索的兴趣,引发他们对后续课程的学习热情和渴望。使学生进一步树立起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用力学分析中的辨证思维进行分析和处理出现的问题。 【知识目标】理解杆件结构的组成规律,对简单杆系结构的计算原理和方法具备初步计算能力。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杆件结构的组成规律、计算原理和方法;掌握各类结构的受力特点和性能,对简单杆系结构在固定荷载及移动荷载作用下的内力进行计算、会分析杆系结构的位移,培养学生对结构分析与计算的初步能力。 【能力目标】熟悉工程中常见结构的结构特点、受力特点及分析理论,并能够应用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对在以后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作出正确的力学分析,真正作到学以至用。具备一定的理论计算能力,并能解决后续专业课程中涉及到力学方面的问题。 | *** |
主要 内容 | 1.几何组成分析(几何组成规则,对体系进行几何组成分析); 2.结构件内力分析(不同结构的内力分析); 3.影响线(不同结构影响线绘制); 4.结构位移计算(不同结构的位移计算)。 |
教学 要求 | 1.条件要求:微课、多媒体课件、案例等教学资源,清晰、 具体、生动呈现教学内容。 2.教学方法:以问题为导向,学生为中心;主要教学方法有讲授法、任务驱动法,文字资料与视频资料相结合,力求课堂教学形式和手段多样化,到课内教学与项目实践相配合。 |
7 | 结构设计原理 (24DQ04023056) (48学时) (3学分) | 课程 目标 | 【素质目标】在学习程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钻研探索的兴趣。训练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的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工作方法和科学态度。 【知识目标】钢筋、混凝土材料的基本物理力学性能及计算原则;掌握钢筋混凝土的结构构造及计算原理和计算方法。 【能力目标】能应用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设计理论进行一般构件的设计计算;了解一般预应力混凝土构件的设计计算。 | *** |
主要 内容 | 1.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基本概念及材料物理力学性能; 2.结构按极限状态法设计的原则; 3.受弯构件正截面承载力计算; 4.受弯构件斜截面承载力计算; 5.受弯构件在施工阶段的应力计算及变形和裂缝宽度计算; 6.受压构件承载力计算。 |
教学 要求 | 1.条件要求:多媒体教学,使“学习通”等网络教学平台和资源,清晰、 具体、生动呈现教学内容。 2.教学方法:以讲授法、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为主,文字资料与视频资料相结合,力求课堂教学形式和手段多样化,到课内教学与项目实践相配合。 |
8 | 城市轨道交通概论 (24DQ04022932) (32学时) (2学分) | 课程 目标 | 【素质目标】培养与我国铁路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立,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知识内涵,标准的服务技能较强实际工作能力等综合职业能力。 【知识目标】该课程系统地又扼要地讲述铁路史失路运输业、铁路运输设备以及铁路运输工作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基本运用。 【能力目标】掌握铁路运输设备的基本构造、基本原理。一方面为学生学习后续课程提供必要的基础知识;另一方面也为学生充分了解铁路运输现掌握新的铁路运输设备的新知识、新技术。 | Q1 K2 A2 |
主要 内容 | 1.轨道组成; 2.车站分类及作用; 3.机车车辆与动车组给构造; 4.铁路信号的作用、分类与设备。 |
教学 要求 | 1.条件要求:信息化教学和实训教学需求等相关描述。 2.教学方法:以案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任务驱动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为主,文字资料与视频资料相结合,力求课堂教学形式和手段多样化,到课内教学与项目实践紧配合,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平台紧配合,课堂班级教学与系列专题讲座相结合,打造立体化的课程教学模式。 |
2.专业核心课程
专业核心课程设置7门课程,合计332学时(21)学分,设置要求如表6-5所示。
表6-5 专业核心课程设置要求
序号 | 课程名称 | 课程要求 | 对应培养规格编号 |
1 | 桥梁施工与维护 (24DQ04034948) (48学时) (3学分) | 课程 目标 | 【素质目标】具有质量意识、环保意识、 安全意识、信息素养、工匠精神、创新思维。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看懂桥梁施工图纸,并能正确审核图纸及工程量;根据构件数量和工期要求,合理规划预制场地;根据图纸和施工规范,选择施工方案,进行施工组织安排。 【能力目标】掌握构造预制构件运输和安装的基本常识及相关注意事项。 | Q3 K8 A4 A7 |
主要 内容 | 1.审核桥梁构造施工图纸;计算钢筋、预应力筋、模板、混凝土、预埋构件等工程数量; 2.预制场地规划和建立;测量放线; 3.预应力筋、钢筋、锚具、夹具、连接器、张拉设备等试验检测;钢筋焊接质量试验检测; 4.钢筋加工及安装的质量检验评定; 5.材料试验,混凝土拌和物试验;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混凝土施工过程质量控制及强度等级评定; 6.模板支架安装质量检测;预应力筋管道位置检测; 7.先张法施工工艺流程和技术指标;后张法施工工艺流程和技术指标; 8.构造预制构件存放、运输的基本常识及相关注意事项; 9.构造预制构件架设方法;悬臂拼装施工方法及质量控制; 10.人行道、护拦、防撞墙、灯柱、泄水管施工方法及质量控制; 11.满堂支架现浇施工方法;悬臂浇筑法施工控制技术。 |
教学 要求 | 1.条件要求:信息化教学和实训教学需求等相关描述。 2.教学方法:以案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任务驱动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为主,文字资料与视频资料相结合,力求课堂教学形式和手段多样化,到课内教学与项目实践紧配合,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平台紧配合,课堂班级教学与系列专题讲座相结合,打造立体化的课程教学模式。 |
2 | 轨道工程施工 (24DQ04034848) (48学时) (3学分) | 课程 目标 | 【素质目标】具备良好的身心素质、人文社科素养和现场工程师职业道德,熟悉铁道工程领域的国家法律法规,能够自觉有效地分析、评价和处理所从事的工程实践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的影响,理解并主动承担相应责任。 【知识目标】掌握与职业技术技能相适应的铁道工程施工与维护方面的专业理论知识;掌握与本专业相关的安全、质量相关知识;掌握本专业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等方面知识。 【能力目标】具有进行铁路路基、桥隧、轨道等工程施工与维护的能力;具有应用铁路安全生产及保护知识以及分析铁路工程事故的能力。 | Q3 K7 A7 |
主要 内容 | 1.有砟轨道结构、无砟轨道结构; 2.轨枕的类型与技术特点,普通预应力混凝土轨枕预制; 3.铺轨准备工作、轨排组装、运输、铺设,铺砟整道; 4.CRTSⅠ型轨道施工,CRTSⅡ型轨道施工,CRTSⅢ型轨道施工,CRTSⅠ型双块式轨道施工; 5.弹性支撑块式无砟轨道、长枕埋入式无砟轨道、浮置板式无砟轨道施工; 6.钢轨焊头施工、钢轨的焊接与加工、钢轨铺设与锁定、扣件类型与技术特点、扣件安装铺设; 7.道岔类型与技术特点、普通单开道岔、道岔的铺设; 8.无缝线路工作原理、轨排换铺法施工、有砟轨道一次铺设无缝线路技术。 |
教学 要求 | 1.条件要求:信息化教学和实训教学需求等相关描述。 2.教学方法:以案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任务驱动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为主,文字资料与视频资料相结合,力求课堂教学形式和手段多样化,到课内教学与项目实践紧配合,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平台紧配合,课堂班级教学与系列专题讲座相结合,打造立体化的课程教学模式。 |
3 | 隧道及地下工程施工 (24DQ04035048) (48学时) (3学分) | 课程 目标 | 【素质目标】在学习轨道隧道及地下施工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钻研探索的兴趣,在平时学习实践中不断获取成就感、满足感和兴奋感,并引发他们对后续课程的学习热情和渴望。 【知识目标】学习轨道隧道及地下工程建筑的结构构造及各部分功用,使学生具有隧道识图、放样、施工、监测能力。 【能力目标】学生能够掌握隧道各种施工方法及工艺流程,并根据不同的地质条件合理确定隧道开挖方案,掌握不同施工方法的工艺流程,根据施工图的内容,确定各部分结构尺寸,计算出工程量,完成施工组织方案的设计。 | Q1 K11 A2 |
主要 内容 | 1.让学生掌握从事与隧道工程有关的技术工作的基本能力; 2.了解隧道施工的各种工艺,熟悉隧道各种施工方法的特点,具备施工管理的基本技能; 3.结合当前新技术的应用,介绍隧道勘测设计、结构构造、施工方法、施工监控等课程内容,为以后学生从事隧道工程相关工作奠定基础。 |
教学 要求 | 1.条件要求:信息化教学和实训教学需求等相关描述。 2.教学方法:以案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任务驱动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为主,文字资料与视频资料相结合,力求课堂教学形式和手段多样化,到课内教学与项目实践紧配合,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平台紧配合,课堂班级教学与系列专题讲座相结合,打造立体化的课程教学模式。 |
4 | 工程检测与监测 (24DQ04045760) (60学时) (4学分) | 课程 目标 | 【素质目标】具有良好的责任意识,求真务实,德才兼备的卓越铁道人才。 【知识目标】能够掌握轨道线路静态检测,能够正确描述钢轨常见伤损类型以及成因,能够准确掌握四种无砟轨道类型检测内容和方法,能够掌握道岔的结构组成以及几何形位检测方法。 【能力目标】能够熟练使用轨检小车以及轨道常用检测仪器对轨道线路以及轨道结构进行检测作业,能够独立承担施工现场无砟轨道板精调工作和双块式无砟轨道板精调工作。能够胜任施工现场轨道精调工作,并进行数据分析。 | Q3 K5 A9 |
主要 内容 | 1轨道线路几何尺寸静态检测; 2轨道结构检测; 3轨道板精测精调; 4长钢轨精测精调; 5道岔检测。 |
教学 要求 | 1.条件要求:多媒体教室,完成相关理论和视频教学内容;校内实训场地,具有一定的空间和真实的结构物和高精度的精密测量检测仪器。 2.教学方法:以案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任务驱动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虚拟仿真教学为主,课内教学与项目实践紧配合,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平台紧配合,打造立体化的理虚实一体化课程教学模式。 |
5 | 轨道线路养护与维修 (24DQ04056448) (48学时) (3学分) | 课程 目标 | 【素质目标】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具有较好的沟通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培养质量第一,精益求精”的维修工匠精神。 【知识目标】能够正确理解轨道线路养护与维修技术的基本概念及相关工程术语,能准确掌握轨道各部位检查与维修,能准确掌握掌握轨道基本养护作业和线路设备大修的内容和流程,能准确掌握轨道单开道岔养护作业。 【能力目标】能够完成道岔设备的检查维护、无缝线路维护,能够掌握常规线路的设备检查,能够在现场完成轨道单项作业、线路基本作业,能够在现场完成无缝线路和道岔养护作业。 | Q3 K7 A4 |
主要 内容 | 1铁路线路单项维护作业; 2铁路线路综合维修作业; 3铁路道岔维护作业。 |
教学 要求 | 1.条件要求:多媒体教室,完成相关理论和视频教学内容;校内实训实验场地,具有一定的空间和真实的结构物和铁路养护设备。 2.教学方法:以案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任务驱动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为主,课内教学与项目实践紧配合,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平台紧配合,打造立体化的课程教学模式。 |
6 | 轨道路基施工(24DQ04034732) (32学时) (2学分) | 课程 目标 | 【素质目标】培养学生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遵章守纪、爱岗敬业、诚信为本、实事求是,具有爱党爱国爱人民情怀和大国工匠精神。 【知识目标】能准确描述轨道路基施工准备工作内容和要求,能准确描述路基对填料的要求及基底处理方法,能准确掌握一般土石路基填筑 、开挖工艺流程及施工要点,能够准确描述常见地表、地下排水设施的类型与构造及施工工艺流程与施工要点,能够准确描述常见路基防护与支挡工程的类型与构造及施工工艺流程与施工要点。 【能力目标】主要培养学生利用所学识分析、解决城市轨道路基工程实际问题的技术应用能力和编制路基施工方案、进行施工质量检验及施工现场管理等方面的职业能力。 | Q3 K7 A8 |
主要 内容 | 1铁路路基构造与施工准备; 2铁路路基本体施工工艺与流程; 3铁路路基排水与防护施工工艺与流程。 |
教学 要求 | 1.条件要求:多媒体教室,完成相关理论和视频教学内容;校内实训实验场地,具有一定的空间和真实的结构物和实验材料检测相关实验设备。 2.教学方法:以案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任务驱动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为主,课内教学与项目实践紧配合,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平台紧配合,打造立体化的课程教学模式。 |
7 |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施工组织与概预算 (24DQ04056648) (48学时) (3学分) | 课程 目标 | 【素质目标】具有独立思考、钻研探索的兴趣,具备创新意识、团队合作精神,具备获取新知识以及分析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知识目标】掌握工程量的计算方法,掌握施工组织设计方法,掌握铁路工程定额的使用方法,掌握铁路工程概预算费用的计算方法。 【能力目标】能够核算工程量,能够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具有初步的工程概预算能力、能够编制施工图预算文件、投标报价文件等,能够利用所学专业知识,针对实际需要灵活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 Q3 K9 K10 A5 A7 |
主要 内容 | 1.施工组织设计方法; 2.城市轨道工程定额与工程量清单; 3.城市轨道工程概预算费用计算方法。 |
教学 要求 | 1.条件要求:完成相关理论教学内容的多媒体教室,安装铁路计价软件的计算机房,有相关书籍和规范等参考书的资料室。 2.教学方法:以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式教学法为主,依据各工作任务为项目依托,安排和组织教学活动,始终以学习者为主体设计教学结构,将知识、技能与职业道德和情感态度有机融合。 |
3.专业拓展课程
专业拓展课程设置6门课程,合计120学时(7)学分,设置要求如表6-6所示。
表6-6 专业拓展课程设置要求
序号 | 课程名称 | 课程要求 | 对应培养规格编号 |
1 | 城市轨道线路设计(24DQ04022948) (48学时) (3学分) | 课程 目标 | 【素质目标】具有独立思考、钻研探索的兴趣,具备创新意识、团队合作精神,具备获取新知识以及分析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知识目标】掌握铁道工程的基本概念及相关工程术语,掌握铁路选线定线基本过程和主要规定,掌握铁路平面、纵断面、横断面和用地范围等方面图纸的绘制和相关设计表格的填写方法。 【能力目标】能够遵守并运用技术标准和技术规范,能够掌握平纵横设计的内容和步骤,能够完成铁路平面、纵断面、横断面图的绘制以及相关设计 表格的填写,能够依据现行标准、规范正确识读铁路施工图。 | Q3 K4 A4 |
主要 内容 | 1.铁路平面直线、平曲线等各要素设计; 2.铁路纵坡、竖曲线等各要素设计; 3.铁路横断面组成等各要素设计; 4.铁路选线定线的基本方法。 |
教学 要求 | 1.条件要求:完成相关理论教学内容的多媒体教室,安装铁路设计软件的计算机房,有相关书籍和规范等参考书的资料室,具有课程所需实验实训教学资源及相关软硬件配置的虚拟仿真实训室。 2.教学方法:以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式教学法为主,依据各工作任务为项目依托,安排和组织教学活动,始终以学习者为主体设计教学结构,将知识、技能与职业道德和情感态度有机融合。 |
2 | 城市轨道工程建设法规 (24DQ04023228) (28学时) (1.5学分) | 课程 目标 | 【素质目标】培养学生模范地遵守国家以及地方的各种法律、法规。 【知识目标】了解建设工程法律体系等基本法律知识,掌握建设工程发承包法律制度、劳动合同、安全生产、质量法律制度。 【能力目标】能够应用相关法律法规分析实际案例。 | Q1 K7 A3 |
主要 内容 | 1.建设工程合同和劳动合同法律制度; 2.建设工程质量法律制度; 3.建设工程安全生产法律制度。 |
教学 要求 | 1.条件要求:信息化教学和实训教学需求等相关描述。 2.教学方法:以案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任务驱动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为主,文字资料与视频资料相结合,力求课堂教学形式和手段多样化,到课内教学与项目实践紧配合,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平台紧配合,课堂班级教学与系列专题讲座相结合,打造立体化的课程教学模式。 |
3 | 地铁轨道基础 (24DQ04056732) (32学时) (2学分) | 课程 目标 | 【素质目标】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钻研探索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知识目标】掌握地基基础设计原则,掌握水泥土墙的设计理论、施工工艺、质量检测方法,掌握排桩的设计理论、施工工艺、质量检测、监测方法。 【能力目标】合理地选择施工方法、施工机械的类型和数量,完成施工组织方案的设计,学生按施工和管理的要求,合理地组织施工,完成相关的内业资料。 | Q1 K7 A3 |
主要 内容 | 1.地基基础分类、构造; 2.地基处理; 3.基础施工技术。 |
教学 要求 | 1.条件要求:信息化教学和实训教学需求等相关描述。 2.教学方法:以案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任务驱动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为主,文字资料与视频资料相结合,力求课堂教学形式和手段多样化,到课内教学与项目实践紧配合,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平台紧配合,课堂班级教学与系列专题讲座相结合,打造立体化的课程教学模式。 |
4 | 轨道工程识图 (24DQ04045932) (32学时) (2学分) | 课程 目标 | 【素质目标】具备空间想象和思维能力;具备严谨的工作作风、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 【知识目标】了解铁路工程国家制图标准;掌握铁路工程图纸相关符号意义;掌握铁路工程识读方法。 【能力目标】能够识读简单形体的结构形状的能力;能够识读铁路工程图纸。 | Q3 K4 A7 |
主要 内容 | 1. 铁路工程国家制图标准; 2. 铁路线路工程图识读; 3. 铁路桥梁工程图识读; 4. 铁路隧道工程图识读; 5. 铁路轨道结构工程图识读。 |
教学 要求 | 1.条件要求:信息化教学和实训教学需求等相关描述。 2.教学方法:以案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任务驱动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为主,文字资料与视频资料相结合,力求课堂教学形式和手段多样化,到课内教学与项目实践紧配合,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平台紧配合,课堂班级教学与系列专题讲座相结合,打造立体化的课程教学模式。 |
5 | 铁路工程设备概论 (24DQ04046032) (32学时) (2学分) | 课程 目标 | 【素质目标】激发学生对铁路工程设备领域的兴趣和热情,培养对铁路事业的认同感和责任感。 【知识目标】了解铁路工程设备的基本概念、分类、功能及其在铁路建设、运营和维护中的重要作用。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铁路工程设备实际问题的能力,包括设备选型、配置、使用和维护等方面。 | Q3 K4 A4 |
主要 内容 | 1.铁路的发展历程、技术原理、运营管理; 2.铁路工程设备的基本工作原理和结构特点; 3.铁路工程设备的使用和维护。 |
教学 要求 | 1.条件要求:信息化教学和实训教学需求等相关描述。 2.教学方法:以案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任务驱动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为主,文字资料与视频资料相结合,力求课堂教学形式和手段多样化,到课内教学与项目实践紧配合,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平台紧配合,课堂班级教学与系列专题讲座相结合,打造立体化的课程教学模式。 |
6 | 道路工程施工技术 (24DQ04045828) (28学时) (1.5学分) | 课程 目标 | 【素质目标】具有独立思考、钻研探索的兴趣,具备创新意识、团队合作精神,具备获取新知识以及分析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知识目标】掌握道路工程的基本概念及相关工程术语,掌握道路工程各分项工程的施工流程,掌握路面工程的施工工艺和技术要点。 【能力目标】能够遵守并运用技术标准和技术规范,能够掌握道路工程施工中各个阶段的主要工艺流程,能够掌握路面施工程序、施工方法、施工要点以及施工质量控制,能够承担施工现场的组织和技术管理工作。 | Q3 K7 A4 |
主要 内容 | 1.道路工程施工准备; 2.路面基(垫)层施工技术; 3.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 4.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 |
教学 要求 | 1.条件要求:完成相关理论教学内容的多媒体教室,有相关书籍和规范等参考书的资料室,具有课程所需实验实训教学资源及相关软硬件配置的虚拟仿真实训室。 2.教学方法:以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式教学法为主,依据各工作任务为项目依托,安排和组织教学活动,始终以学习者为主体设计教学结构,将知识、技能与职业道德和情感态度有机融合。 |
4.集中性专业实践课程
集中性专业实践课程设置8门课程,合计1055学时(44)学分,设置要求如表6-7所示。
表6-7 集中性专业实践课程设置要求
序号 | 课程名称 | 课程要求 | 对应培养规格编号 |
1 | “1+x”职业技能建筑信息模型BIM初级实训 (24DQ04035201) “1+x”职业技能建筑信息模型BIM中级实训 (24DQ04035301) (40学时) (2学分) | 课程 目标 | 【素质目标】具备建筑信息模型(BIM)职业技能基本要求,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促进高质量就业。 【知识目标】掌握桥梁混凝土工程构件的创建方法,如梁体、墩台等;掌握市政路桥BIM 模型生成平、立、剖、三维视图的方法,能够根据关联模型进行施工动态管理,并利用BIM模型实现项目各参与方的协同管理。 【能力目标】通过实训阶段的学习与锻炼,培养学生善于沟通,形成良好的合作精神和管理协调能力,构建良好的心理素质,豁达、诚信、团结,自主学习新技能的能力,具备一定的分析能力,善于创新和总结经验的技能。 | Q3 Q4 K2 K4 K11 A1 A3 |
主要 内容 | 1.BIM基础知识; 2.构件及项目的创建与操作; 3.桥梁模型构件案例操作; 4.1+X技能等级考题解析。 |
教学 要求 | 1.条件要求:软件和硬件,上课机房需安装授课软件,配置电脑能够基本满足授课需求;使用“ 智慧职教 ”“学习通”等网络教学平台和资源,清晰、 具体、生动呈现教学内容;BIM实训室,完成BIM相关软件操作及建模。 2.教学方法:以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式教学法为主,实践操作与理论讲授相结合,力求课堂教学形式和手段多样化,到课内教学与项目实践紧配合,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平台紧配合,课堂班级教学与系列专题讲座相结合,打造立体化的课程教学模式。 |
2 | 城市轨道工程勘测实训 (24DQ04023504) (80学时) (4学分) | 课程 目标 | 【素质目标】培养学生铁道勘测设计和测量技术综合运用能力,增强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知识目标】掌握铁道勘测设计的基本方法和步骤,训练基本的铁道测设技术。 【能力目标】通过实训阶段的学习与锻炼,培养学生善于沟通,形成良好的合作精神和管理协调能力,提高学生基本的从业素质。 | Q3 Q4 K5 A4 |
主要 内容 | 1.选线与中桩; 2.中基平与横断; 3.带状地形图绘制; 4.路线设计,包括平、纵、横断面设计。 |
教学 要求 | 1.条件要求:勘测实训场地及测量仪器设备等。 2.教学方法:根据实训教学的特点,考虑学生实际情况,体现以学生为中心,选择能充分调动学生兴趣,注重培养学生实际能力的教学方法。比如运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教学方法,普及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情境教学、模块化教学等教学方式。 |
3 | 岗位实习Ⅰ、Ⅱ (24DQ04046125) (24DQ04067110) (875学时) (35学分) | 课程 目标 | 【素质目标】在学习道桥工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钻研探索的兴趣,在平时学习实践中不断获取成就感、满足感和兴奋感,并引发他们对后续课程的学习热情和渴望。 【知识目标】掌握工程勘察与路桥设计、工程概算与招投标、 材料试验与检测、道桥工程施工及质量验收与评定的相关知识。 【能力目标】具备工程勘察与路桥设计能力、工程概算与招投标能力、材料试验与检测能力、道桥工程施工与组织能力及质量验收与评定能力。 | Q3 K6 K11 A6 A8 |
主要 内容 | 1.道路工程,包括施工放样、填筑路基、开挖路堑、施工机械和施工检验以及养护标准和要求; 2.桥隧工程,包括桥梁设计的技术指标,结构形式,施工要点及工序、养护标准和要求,以及主要材料及材料的性能指标。 |
教学 要求 | 1.条件要求:对各施工现场的学生实训情况进行巡视并解决学生实训中具体问题,学生要直接到岗位实习施工现场,由现场技术人员安排承担具体工作。 2.教学方法:明确实习的目标、课时、任务、实习管理、考核标准与要求,每日考勤、填写日报,每周填写周报,为规范学生实习行为,要求学生日报及周报应汇报具体工作内容,日报和周报内必须含有包含工作内容及本人出镜的现场工作照片。 |
4 | 城市轨道工程概预算课程设计 (24DQ04056801) (20学时) (1学分) | 课程 目标 | 【素质目标】训练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的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工作方法和科学态度,在未来的岗位上有能力进一步学习新技术,解决新问题。 【知识目标】掌握工程勘察与路桥设计、工程概算与招投标及质量验收与评定的相关知识。 【能力目标】具有一定的语言表达和交际能力、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一定的应用文写作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 | Q3 K5 K10 A6 A8 |
主要 内容 | 1.铁道工程工程量计算; 2.工程造价计算; 3.概预算文件编制。 |
教学 要求 | 1.条件要求:轨道实训场地及检测仪器设备等。。 2.教学方法:根据实训教学的特点,考虑学生实际情况,体现以学生为中心,选择能充分调动学生兴趣,注重培养学生实际能力的教学方法。比如运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教学方法,普及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情境教学、模块化教学等教学方式。 |
5 | 城市轨道工程综合实训 (24DQ04046201) (20学时) (1学分) | 课程 目标 | 【素质目标】训练学生对收集和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的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工作方法和科学态度,在未来的岗位上有能力进一步学习新技术,解决新问题。 【知识目标】掌握铁道工程施工、检测、 测量的相关知识。 【能力目标】通过实训阶段的学习与锻炼,培养学生善于沟通,形成良好的合作精神和管理协调能力,提高学生基本的从业素质。 | Q3 K10 A6 |
主要 内容 | 1.轨道施工实训; 2.轨道检测实训; 3.轨道精测实训。 |
教学 要求 | 1.条件要求:轨道实训场地及检测仪器设备等。 2.教学方法:根据实训教学的特点,考虑学生实际情况,体现以学生为中心,选择能充分调动学生兴趣,注重培养学生实际能力的教学方法。比如运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教学方法,普及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情境教学、模块化教学等教学方式。 |
6 | 毕业教育 (24DQ04067201) (1周) (1学分) | 课程 目标 | 【素质目标】强化学生成为政治坚定、道德高尚、身心健康,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共处、学会创新、学会生活。 【知识目标】对大学生活进行总结,提升思想道德素养、科学文化素养、身心健康素养。 【能力目标】提高学习能力、社会能力、创新精神、文化素养。 | Q1 K1 A1 |
主要 内容 | 聆听一堂特别党课,云游一回魅力交专 回味一段青春心路,再拍一组校园靓照 道出一声感恩珍重,共享一段青春影像 共进一次暖心午餐,献上一间馨兰雅室 毕业生综合素质教育答辩 |
教学 要求 | 1.条件要求:《毕业生综合素质教育答辩实施方案》。 2.教学方法:各系部组织开展活动,同时按照方案完成分组审核、答辩、成绩评定等工作。 |
七、教学进程总体安排
(一)教学进程表
表7-1 教学进程表
学期 | 教学周 | 第一学年 | 第二学年 | 第三学年 |
内容 | 时间 | 内容 | 时间 | 内容 | 时间 |
秋季学期 | 1 | 军事技能训练 | 3周 | 课堂教学 | 16周 | 岗位实习Ⅰ | 7周 |
2 |
3 |
4 | 入学教育 | 1周 |
5 | 课堂教学 | 15周 |
6 |
7 |
8 | 课堂教学 | 11周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考试 | 1周 |
18 | 劳动周2 | 1周 |
19 | “1+x”职业技能建筑信息模型初级实训 | 1周 | 城市轨道工程概预算课程设计 | 1周 |
20 | 考试 | 1周 | “1+x”职业技能建筑信息模型中级实训 | 1周 | 考试 | 1周 |
21-26 | 寒假 | 6周 | 寒假 | 6周 | 寒假 | 6周 |
春季学期 | 1 | 课堂教学 | 14周 | 课堂教学 | 7周 | 补暑假 | 6周 |
2 |
3 |
4 |
5 |
6 |
7 | 岗位实习Ⅱ | 10周 |
8 | 城市轨道工程综合实训 | 1周 |
9 | 岗位实习Ⅰ | 18周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考试 | 1周 |
16 | 劳动周1 | 1周 |
17 | 城市轨道工程勘测实训 | 4周 | 毕业教育 | 1周 |
18 | | |
19 |
20 |
21-26 | 暑假 | 6周 |
总计 | | 52 | | 52 | | 43 |
(二)课程总体安排
表7-2 教学计划及学分学时分配表
12
序 号 | 课程名称(课程编码) | 课程类别 | 课程性质 | 学时 | 周学时 | 学分 | 考核 方式 | 备注 |
1 | 思想道德与法治1 (24MY00010128) | 公共基础课 | 必修课 | 28 | 2 | 1.5 | 考查 | 理论 |
2 | 形势与政策1 (24MY00010208) | 公共基础课 | 必修课 | 8 | 2 | 0.5 | 考查 | 理论 |
3 | 体育与健康1 (24TY00010124) | 公共基础课 | 必修课 | 24 | 2 | 1.5 | 考查 | 理论 |
4 | 职业生涯规划与职业素养 (24CY00010116) | 公共基础课 | 必修课 | 16 | 2 | 1 | 考查 | 理论 |
5 | 军事理论 (24XS00010136) | 公共基础课 | 必修课 | 36 | 2 | 2 | 考查 | 理论 |
6 | 信息技术 (24XJ00010152) | 公共基础课 | 必修课 | 52 | 4 | 3.5 | 考试 | 理实一体化 |
7 | 大学英语1 (24MZ00010164) | 公共基础课 | 必修课 | 64 | 4 | 4 | 考试 | 理论 |
8 | 高等数学 (24MZ00010248) | 公共基础课 | 必修课 | 48 | 4 | 3 | 考试 | 理论 |
9 | 军事技能训练 (24XS00010103) | 公共基础课 | 必修课 | 3周 | | 3 | 考查 | 实践 |
10 | 入学教育 (24XS00010301) | 公共基础课 | 必修课 | 1周 | | 1 | 考查 | 实践 |
11 | 工程力学 (24DQ04011156) | 专业基础课 | 必修课 | 56 | | 3.5 | 考试 | 理论+实践 (52+4) |
12 | 土木工程材料 (24DQ04011260) | 专业基础课 | 必修课 | 60 | | 4 | 考试 | 理论+实践 (42+18) |
13 | 工程制图及CAD (24DQ04011356) | 专业基础课 | 必修课 | 56 | | 3.5 | 考试 | 理论+实践 (40+16) |
14 | 考试周 | | | 1周 | | | | |
第一学期小计 (理论教学周数15周) | | | 理论448学时 | 29.6 | 31.5 | | |
实践4周 |
15 | 思想道德与法治2 (24MY00020120) | 公共基础课 | 必修课 | 20 | 2 | 1.5 | 考查 | 理论 |
16 | 形势与政策2 (24MY00020208) | 公共基础课 | 必修课 | 8 | 2 | 0.5 | 考查 | 理论 |
17 | 国家安全教育 (24MY00021116) | 公共基础课 | 必修课 | 16 | 2 | 1 | 考查 | 理论 |
18 | 体育与健康2 (24TY00020128) | 公共基础课 | 必修课 | 28 | 2 | 1.5 | 考查 | 理论 |
19 | 心理健康教育 (24XS00020432) | 公共基础课 | 必修课 | 32 | 4 | 2 | 考查 | 理论 |
20 | 劳动教育 (24MZ00020616) | 公共基础课 | 必修课 | 16 | 2 | 1 | 考查 | 理论+实践 |
21 | 创新创业教育与创业实务 (24CY00020216) | 公共基础课 | 必修课 | 16 | 2 | 1 | 考查 | 理论 |
22 | 大学英语2 (24MZ00020164) | 公共基础课 | 必修课 | 64 | 4 | 4 | 考试 | 理论 |
23 | 宪法法律 (24MY00020916) | 公共基础课 | 限选课 | 16 | 2 | 1 | 考查 | 理论 四选一 |
24 | 大学语文 (24MZ00020716) | 公共基础课 | 限选课 | 16 | 2 | 1 | 考查 |
25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4MY00031016) | 公共基础课 | 限选课 | 16 | 2 | 1 | 考查 |
26 | 健康教育 (24JK00020116) | 公共基础课 | 限选课 | 16 | 2 | 1 | 考查 |
27 | 信息技术(拓展模块) (24XJ00020216) | 公共基础课 | 必修课 | 16 | 2 | 1 | 考查 | 理实一体化 |
28 |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测量 (24DQ04022860) | 专业基础课 | 必修课 | 60 | | 4 | 考试 | 理论+实践 (20+40) |
29 | 城市轨道线路设计(24DQ04022948) | 专业拓展课 | 必修课 | 48 | | 3 | 考试 | 理论+实践 (30+18) |
30 | 结构设计原理 (24DQ04023056) | 专业基础课 | 必修课 | 56 | | 3.5 | 考试 | 理论+实践 (52+4) |
31 | 结构力学 (24DQ04023140) | 专业拓展课 | 必修课 | 40 | | 2.5 | 考试 | 理论 |
32 | 城市轨道工程建设法规 (24DQ04023228) | 专业拓展课 | 限选课 | 28 | 2 | 1.5 | 考查 | 理论 二选一 |
33 | 城市轨道交通概论 (24DQ04023328) | 专业拓展课 | 限选课 | 28 | 2 | 1.5 | 考查 |
34 | 劳动周1 (24XS00020201) | 公共基础课 | 必修课 | 1周 | | 1 | 考查 | 理论+实践 |
35 | 铁道工程勘测实训 (24DQ04023504) | 集中性专业实践课 | 必修课 | 4周 | 20 | 4 | 考查 | 实践 |
36 | 考试周 | | | 1周 | | | | |
第二学期小计 (理论教学周数14) | | | 理论446学时 | 32 | 31.5 | | |
实践5周 |
37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24MY00030332) | 公共基础课 | 必修课 | 32 | 3 | 2 | 考试 | 理论 |
38 | 形势与政策3 (24MY00030208) | 公共基础课 | 必修课 | 8 | 2 | 0.5 | 考查 | 理论 |
39 | 体育与健康3 (24TY00030128) | 公共基础课 | 必修课 | 28 | 2 | 1.5 | 考查 | 理论 |
40 | 择业与就业指导 (24CY00030316) | 公共基础课 | 必修课 | 16 | 2 | 1 | 考查 | 理论 |
41 | 美育教育 (24MZ00020532) | 公共基础课 | 必修课 | 32 | 4 | 2 | 考查 | 理论+实践 |
42 | 党史 (24MY00030516) | 公共基础课 | 限选课 | 16 | 2 | 1 | 考查 | 理论 四选一 |
43 | 新中国史 (24MY00030616) | 公共基础课 | 限选课 | 16 | 2 | 1 | 考查 |
44 | 改革开放史 (24MY00030716) | 公共基础课 | 限选课 | 16 | 2 | 1 | 考查 |
45 | 社会主义发展史 (24MY00030816) | 公共基础课 | 限选课 | 16 | 2 | 1 | 考查 |
46 | 工程岩土 (24DQ04034648) | 专业基础课 | 必修课 | 48 | 3 | 3 | 考试 | 理论+实践 (36+12) |
47 | ※轨道路基施工 (24DQ04034732) | 专业核心课 | 必修课 | 32 | 2 | 2 | 考试 | 理论+实践 (30+2) |
48 | ※轨道工程施工 (24DQ04034848) | 专业核心课 | 必修课 | 48 | 3 | 3 | 考试 | 理论+实践 (40+8) |
49 | ※桥梁施工与维护 (24DQ04034948) | 专业核心课 | 必修课 | 48 | 3 | 3 | 考试 | 理论+实践 (44+4) |
50 | ※隧道及地下工程施工 (24DQ04035048) | 专业核心课 | 必修课 | 48 | 3 | 3 | 考试 | 理论 |
14 | 劳动周2 (24XS00030201) | 公共基础课 | 必修课 | 1周 | | 1 | 考查 | 实践 |
52 | “1+x”职业技能建筑信息模型BIM初级实训 (24DQ04035201) | 集中性专业实践课 | 必修课 | 1周 | 20 | 1 | 考查 | 实践 |
53 | “1+x”职业技能建筑信息模型BIM中级实训 (24DQ04035301) | 集中性专业实践课 | 必修课 | 1周 | 20 | 1 | 考查 | 实践 |
54 | 考试周 | | | 1周 | | | | |
第三学期小计 (理论教学周数16) | | | 理论360学时 | 22.5 | 25.5 | | |
实践3周 |
55 |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 (24MY00040448) | 公共基础课 | 必修课 | 48 | 4 | 3 | 考试 | 理论 |
56 | 形势与政策4 (24MY00040208) | 公共基础课 | 必修课 | 8 | 2 | 0.5 | 考查 | 理论 |
57 | 体育与健康4 (24TY00040128) | 公共基础课 | 必修课 | 28 | 2 | 1.5 | 考查 | 理论 |
58 | ※工程检测与监测 (24DQ04045760) | 专业核心课 | 必修课 | 60 | 9 | 4 | 考试 | 理论+实践 (40+20) |
59 | 道路工程施工 (24DQ04045828) | 专业拓展课 | 必修课 | 28 | 4 | 1.5 | 考查 | 理论 |
60 | 轨道工程识图 (24DQ04045932) | 专业拓展课 | 限选课 | 32 | 4 | 2 | 考查 | 理论+实践 (24+8) 二选一 |
61 | 轨道工程设备概论 (24DQ04046032) | 专业拓展课 | 限选课 | 32 | 4 | 2 | 考查 |
62 | 城市轨道工程综合实训 (24DQ04046201) | 集中性专业实践课 | 必修课 | 1周 | 20 | 1 | | 实践 |
63 | 岗位实习Ⅰ (24DQ04046325) | 集中性专业实践课 | 必修课 | 18周 | 25 | 18 | | 实践 |
第四学期小计 (理论教学周数7) | | | 理论204学时 | 29 | 31 | | |
实践19周 |
64 | 岗位实习Ⅰ (24DQ04046125) | 集中性专业实践课 | 必修课 | 7周 | 25 | 7 | | 实践 |
65 | ※轨道线路养护与维修 (24DQ04056448) | 专业核心课 | 必修课 | 48 | 5 | 3 | 考试 | 理论+实践 (34+14) |
66 | ※城市轨道施工组织与概预算 (24DQ04056648) | 专业核心课 | 必修课 | 48 | 4 | 3 | 考试 | 理论+实践 (40+8) |
67 | 地基基础施工 (24DQ04056732) | 专业拓展课 | 限选课 | 32 | 3 | 2 | 考查 | 理论 |
68 | 铁路工程概预算课程设计 (24DQ04056801) | 专业拓展课 | 必修课 | 1周 | 20 | 1 | 考查 | 实践 |
69 | 考试周 | | | 1周 | | | | |
第五学期小计 (理论教学周数??) | | | 理论??学时 | ? | ?? | | |
实践?周 |
70 | 岗位实习Ⅱ (24DQ04067110) | 集中性专业实践课 | 必修课 | 10周 | 25 | 10 | 考查 | 实践 |
71 | 毕业教育 (24DQ04067201) | 集中性专业实践课 | 必修课 | 1周 | 20 | 1 | 考查 | 实践 |
| | | | | | | | |
| | | | | | | | |
第六学期小计 (理论教学周数0) | | | 理论0学时 | 0 | 11 | | |
实践11周 |
合计 | 1614学时+50周,共计2789学时 | 毕业学分:(154.5分) |
公共任选课 | 公选课3年内修满4学分 |
说明:※表示专业核心课程、☆表示书证(1+x证书或职业等级证书)融通课程、★表示课赛(各类学生技能大赛和职工技能大赛)融通课程、ⓔ表示专创融合课程
(三)学时比例
表7-3 学时汇总及分配比例表
课程类别 | 课程门数 | 学分小计 | 学时分配 | 占总学时比例 |
理论 | 实践 |
公共基础 课程 | 公共基础必修课 | 28 | 47 | 612 | 166 | 27.9% |
公共基础限选课 | 9 | 2 | 32 | 0 | 1.1% |
公共基础任选课 | 2 | 4 | 72 | 0 | 2.6% |
合 计 | 39 | 53 | 644 | 166 | 29.0% |
专业(技能) 课程 | 专业必修课 | 24 | 94.5 | 668 | 1171 | 68.8% |
专业限选课 | 6 | 7 | 52 | 8 | 2.2% |
合 计 | 30 | 101.5 | 718 | 1259 | 71.0% |
理论与实践课程体系 | 理论课 | 41 | 44 | 789 | 0 | 24.7% |
理论+实践课 | 17 | 56 | 602 | 216 | 31.0% |
理实一体课 | 2 | 4.5 | 34 | 34 | 2.2% |
集中性实践课 | 8 | 50 | 0 | 1175 | 42.1% |
合 计 | 68 | 154.5 | 1364 | 1425 | 100% |
公共基础课程学时比例 | 29.0% | 公共基础课程学时应当不少于总学时的 1/4 |
选修课程学时比例 | 10.8% | 选修课教学时数的比例 应当不少于 10% |
实践教学学时比例 | 51.1% | 实践性教学学时原则上占总学时数 50%以上 |
八、实施保障
(一)师资队伍
1.队伍结构
本专业专任教师数与学生数比例不高于 18:1,本专业包括专任教师9名,其中博士研究生4人,硕士研究生5人,“双师型”教师5人,兼职教师2名。专任教师队伍具备较强的教研教改水平, 团队中实现传帮带。
2.专业带头人
(1)教授,能够较好地把握国内外轨道交通行业及本专业发展动态,能广泛联系行业企业,了解行业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教学设计、专业研究能力强,组织开展教科研工作能力强,在本区域或本领域具有一定的专业影响力;
(2)较强的专业发展把握能力:把握专业发展动态,能带领团队科学调研、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按照市场需求和自身条件合理设置专业方向,打造专业品牌。
(3)扎实的课程建设能力: 承担 2门核心课程教学,主持 1 门课程改革,能带领团队完成课程开发、课程标准制定等工作;
(4)综合的科研服务能力:在科研开发、技术应用服务等方面起到表率作用; 主持或参与省部级科研课题研究,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担任行业协会或政府部门的顾问、技术专家等职务,在行业内具有较强的影响力;
(5)综合的师资队伍建设能力:能够根据教师各自的主要研究方向和特点,开展分层分类培养,带领团队发展,全面负责双师队伍建设。
3.专任教师
具有高校教师资格;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 具有汽车电子产品设计、研发技术等相关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具有扎实的汽车 电子产品设计、研发的相关理论功底和实践能力; 具有较强信息化教学能力,能够开展课程教学改革和科学研究;每5年累计不少于6个月的企业实践经历。
4.兼职教师
原则上应具有中级及以上相关专业职称,主要从本专业相关的行业企业聘任, 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和工匠精神, 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 实际工作经验, 能承担专业课程教学、实习实训指导和学生职业发展规划指导等教学任务,师资队伍表详见表8-1。
表8-1师资组成一览表
教师 | 人数 条件 | 专业技术职务条件 | 职业资格条件 | 专业领域 | 可担任课程 | 是否 双师 |
专业带头人 | 1 | 教授 | 高校教师资格、监理工程师 | 道路工程 | 道路工程技术、铁路桥梁构造与施工等 | 是 |
专业主任 | 1 | 副教授 | 高校教师资格、建造师等 | 土木工程 | 铁路轨道构造与施工等 | 是 |
专业教师 | 2 | 副教授 | 高校教师资格、建造师等 | 道路与铁道工程 | 铁路工程测量、铁路工程制图及CAD等 | 是 |
专业教师 | 3 | 讲师 | 高校教师资格 | 道路与铁道工程 | 铁路施工组织与概预算等 | 否 |
外聘教师 | 2 | 工程师 | 建造师 | 道路与铁道工程 | 铁道线路检测技术等 | 否 |
(二)教学设施
教学设施包括专业教室、校内实训室、校外实训基地等三个部分。其中专业教室能满足现代化及信息化教学的需要;校内实训室能满足城市轨道工程勘测实训、“1+x”职业技能建筑信息模型BIM初(中)级实训、城市轨道工程综合实训等的需要;校外实训基地能满足校企合作办学、岗位实习的需要。
1.专业教室基本要求
一般配备黑(白)板(多功能智能)、希沃一体机、多媒体计算机、投影设备、音响设备,已实现全校园 4G/5G 网络覆盖,并具有网络安全防护措施。安装应急照明装置并保持良好状态,符合紧急疏散要求、标志明显、保持逃生通道畅通无阻。
2.校内实训室基本要求
校内实训室的配置与要求见表 8-2。
表8-2 校内实训室配置要求一览表
序号 | 实训室名称 | 主要实训项目 | 主要工具与设备 | 工位数 | 支撑课程 |
1 | 力学实验室 | 1. 金属拉伸; 2. 压缩试验; 3.桁架的变形测试及混凝土弹性模量等。 | 1.试验机; 2.应变仪; 3.抗折仪; 4.数据采集仪。 | 8 | 工程力学、结构设计原理、结构力学 |
2 | 土工试验室 | 1. 土的含水率试验(烘干法、酒精燃烧法); 2. 颗粒分析试验(筛分法); 3.界限含水率试验(液限和塑限联合测定法); 4.击实试验; 5.承载比(CBR)试验; 6.直接剪切试验; 7.密度试验(环刀法); 8.固结试验(单轴固结仪法)。 | 1.击实仪; 2.压力机; 3.天平; 4.烘箱; 5.环刀及压环器; 6.百分表; 7.圆孔筛。 | 8 | 工程岩土、土木工程材料 |
3 | 集料试验室 | 1.砂石料的粗集料筛分试验; 2.粗集料密度及吸水率试验; 3.粗集料堆积密度及空隙率试验;粗集料压碎值试验; 4.水泥混凝土用粗集料针片状颗粒含量试验(规准仪法); 5.粗集料针片状颗粒含量试验(游标卡尺法); 6.粗集料磨耗试验(洛杉矶法);细集料筛分试验; 7.细集料含泥量试验; 8.细集料表观密度试验(容量瓶法); 9.细集料堆积密度及紧装密度试验。 | 1.天平; 2.切石机; 3.游标卡尺; 4.干燥箱; 5.恒温水浴; 6.压力试验机; 7.磨耗机; 8.标准筛。 | 8 | 土木工程材料、道路工程技术 |
4 | 水泥混凝土试验室 | 1. 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凝结时间、安定性检验方法; 2. 水泥细度检测方法(负压筛法);水泥胶砂强度检验方法(ISO法);水泥混凝土试件制作; 3. 水泥混凝土拌合物稠度试验方法(坍落度仪法); 4. 水泥混凝土拌合物稠度试验方法(维勃仪法); 5. 水泥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试验方法; 6.水泥混凝土抗弯拉强度试验方法,主要服务课程为道路建筑材料。 | 1.水泥净浆搅拌机;2.胶砂振动台; 3.抗压试验机和抗压夹具; 4.塌落筒; 5.抗压试模; 6.万能试验机。 | 8 | 工程材料、道路工程技术 |
5 | 沥青混合料及沥青试验室 | 1. 沥青针入度试验; 2.沥青延度试验; 3.沥青软化点试验(环球法); 4.沥青标准黏度试验(道路沥青标准黏度计法); 5.沥青混合料试件制作方法(击实法); 6.沥青混合料试件制作方法(轮碾法); 7.沥青混合料车辙试验;压实沥青混合料密度试验(表干法); 8.压实沥青混合料密度试验(蜡封法); 9.沥青混合料马歇尔稳定度试验。 | 1.自动针入度; 2.低温延伸仪(循环水); 3.软化点仪; 4.低温试验箱; 5.标准粘滞度仪; 6.混合料拌和机; 7.马歇尔稳定度试验仪; 8.沥青混合料车辙仪。 | 8 | 土木工程材料、道路工程技术 |
6 | 路基路面试验室 | 1.挖坑灌砂法测定压实度; 2.三米直尺测定平整度; 3.连续式平整度仪测定平整度; 4.手工铺砂法测定路面构造深度; 5.摆式仪测定路面摩擦系数; 6.轻型动力触探仪测定地基承载力; 7.重型动力触探仪测定地基承载力; 8.贝克曼梁测定路基路面回弹弯沉; 9.沥青路面渗水系数测试等相关实验。 | 1.全站仪; 2.水准仪、GPS; 3.路面取芯机; 4.自动车辙平整度测试设备; 5.电脑摆式摩擦系数仪; 6.构造深度仪; 7.贝克曼梁; 8.落锤式弯沉仪; 9.路面渗水测定仪;10.标定罐。 | 8 | 土木工程材料、道路工程技术 |
7 | BIM实训中心 | 1.BIM路桥建模; 2.1+X建筑信息模型BIM证书培训; 3.道桥BIM技术应用; 4.BIM项目管理等。 | 1.Revit软件; 2.广联达软件; 3.鸿业; 4.族库等。 | 40 | “1+x”职业技能建筑信息模型BIM初(中)级实训、铁路施工组织与概预算 |
8 | VR实体体验馆 | 1.道路施工安全教育; 2.桥梁施工安全教育; 3.隧道施工安全教育; 4.桥梁检测虚拟仿真。 | 1.支架坍塌; 2.高空坠落; 3.起重伤害; 4.消防安全; 5.触电伤害; 6.基坑坍塌; 7.隧道突泥突水; 8.隧道坍塌; 9.瓦斯爆炸; 10.桥墩坠落。 | 40 | 道路工程技术、桥梁施工与维护、隧道及地下工程施工与维护 |
9 | 铁道综合实训场 | 根据铁道工程建设特点,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最真实的环境下完成复杂的实操训练,真正做到理论和实践结合。 | 有砟轨道、无砟轨道、测量标架、徕卡伺服马达全站仪TS60、钢轨打磨机、液压轨缝调整器、轨检小车。 | 70 | 轨道工程施工、轨道线路检测、轨道线路养护与维修 |
10 | 钢筋加工实训场 | 认识T梁钢筋组成,钢筋骨架制作等。 | T型梁钢筋骨架模型10套。 | 40 | 结构设计员原理、桥梁施工与维护、隧道及地下工程施工与维护 |
3.校外实训基地基本要求
校外实训基地的配置与要求见表 8-3。
表8-3 校外实训基地配置要求一览表
序号 | 基地名称 | 主要实训项目 | 接纳人数 | 支撑课程 |
1 | 南方测绘精测精调实训基地 | 轨道板精测、轨道精调 | 20 | 铁道工程测量、铁道线路检测技术 |
2 | 中建三局铁路投资建设有限公司 | 轨道施工、检测、测量 | 10 | 铁道工程构造与施工 |
3 | 中铁十九局集团有限公司 | 顶岗实习、毕业实习 | 10 | 岗位实习Ⅰ、Ⅱ |
4 | 沈阳铁路局沈阳工务段 | 顶岗实习、毕业实习 | 10 | 岗位实习Ⅰ、Ⅱ |
5 | 中铁十九局集团有限公司 | 道路、桥梁、隧道等工程施工、放样测量、内业资料整理等。 | 10 | 岗位实习Ⅰ、Ⅱ |
(三)教学资源
1.教材选用基本要求
一是坚持质量第一。优先选用国家规划、省职业教育优秀教材、重点建设 教材、校企合作双元开发教材。其中,专业教材选用国家规划教材和省职业教育优秀教材占比不低于 70%;二是坚持选新用新。 优先选用近 3 年出版或再版 教材。所选用的教材应符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有关课程标准的要求,体现*******产业*********发展新趋势,对接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下********等岗位(群)的新要求特色,满足教学改革需要。
[1]王力艳.道路建筑材料[M].人民交通出版社,2018年6月.
[2]霍君华,曹英浩.轨道工程施工技术[M].人民交通出版社,2018年6月.
[3]李冬松,徐刚.轨道交通桥梁工程技术[M].人民交通出版社,2018年6月.
[4]徐达.隧道工程技术[M].人民交通出版社,2018年6月.
[5]曹英浩,霍君华.轨道工程检测技术[M].人民交通出版社,2018年6月.
[6]徐刚,李冬松.轨道工程测量技术[M].人民交通出版社,2018年6月.
[7]孙元桃.结构设计原理[M].人民交通出版社,2014年6月.
[8]张郃生.土木工程CAD[M].东南大学出版社,2016年6月.
[9]王力争.道桥工程施工放样[M].人民交通出版社,2018年6月.
[10]王劲松、李世涛. 工程施工组织与管理[M]. 同济大学出版社,2013年6月.
[11]张全良. 铁路设计基础[M].中国铁道出版社,2019年10月.
2.图书文献配备基本要求
图书文献配备能满足城市轨道工程施工、检测、养护等工作的需要,方便师生查询、借阅。专业类图 书文献主要包括:与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技术专业核心专业领域相适应的图书、期刊、规范、 标准、法律法规、图集等。
[1]陈健.AutoCAD与3DSMAX精彩效果图设计[M]. 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年6月.
[2]曾维川、王金敏.AutoCAD绘图基础[M].天津大学出版社,2011年4月.
[3]许金良.公路CAD技术[M].人民交通出版社,1999年6月.
[4]刘建明.公路工程施工放样[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
[5]张雨化.道路勘测设计[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2.
[6]顾孝烈等.测量学[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5.
[7]曹吉明.工程施工组织与管理[M].同济大学出版社,2013年.
[8]丁士昭.建设工程项目管理[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年.
[9]陈应先.《高速铁路线路与车站设计》,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8.
[10]刘其斌,马桂贞.《铁路站场与枢纽》,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5.
3.数字教学资源配置基本要求
建设、配备与本专业有关的音视频素材、教学课件、数字化教学案例库、虚拟仿真软件、数字教材等专业教学资源库,种类丰富、形式多样、使用便捷、动态更新、满足教学。
“工程测量”、“轨道工程施工”等省级精品课;
40个微课、40个实训设备操作微课、51个教学VR资源、2个教学平台、轨道精调虚拟仿真。
根据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需要,开展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建设,搭建虚拟仿真实训教学资源平台,开发道路、桥梁、铁道、隧道、测量、识图、项目管理等7个虚拟实训资源,实现虚拟仿真实训教学、训练、考核一体化。
(四)教学方法
实施灵活多元的教学模式,加快建设智能化教学支持环境,建设能够满足 多样化需求的课程资源,创新服务供给模式, 服务学生终身学习。普及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情境教学、模块化教学等教学方式,广泛运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教学方法,推广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理实一体教学 等新型教学模式,推动课堂教学革命。加强课堂教学管理,规范教学秩序,打造优质课堂。注重融入职业素养和工匠精神培育。
1.教学方法、手段
课程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强调课堂教学的组织体现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主导的地位。教学方法主要采用行动导向、任务驱动等教学方法,以工作任务作为教学内容,教师向学生提出任务并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明确任务,指导学生制定工作计划并做出决策,然后实施工作计划,学生通过学和做完成工作任务, 掌握教学内容,达到教学目标。
2.组织形式
教学过程中,教师精心设计情景描述环节,将学生职业生涯中必备的知识和技能以实际工作任务串接,采取启发引导等方式,分析任务、明确目标,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调动起来,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主动查询资料,认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无论是学习理论还是实践操作,气氛活跃,积极主动。同时,注重发展学生自主学习新技术、新知识的能力,在任务实施过程关注企业文化、安全文明生产等职业素养的养成,树立高尚的品德和严格的纪律观念,学生逐渐养成了相互交流、相互借鉴、自我约束和团队协作的习惯。
3.强化课程思政
积极构建“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大格局,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三全育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技术技能培养的有机统一。结合职业院校学生特点,强化专业课教师立德树人意识,结合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特点和专业能力素质要求,梳理每一门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发挥专业课程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推动专业课教学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紧密结合、同向同行。
(五)学习评价
改进学习过程管理与评价。严格落实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要求,加大过程 考核、实践技能考核成绩在课程总成绩中的比重。严格考试纪律,健全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 完善学生学习过程监测、评价与反馈机制,引导学生自我管理、主动学习, 提高学习效率。强化实习、实训、毕业设计等实践性教学环节 的全过程管理与考核评价。在评价主体方面, 以学校和企业联合评价为主,学生自评、同学互评为辅。广泛吸收就业单位、合作企业、主管部门、家长等参 与学生质量评价,建立多方共同参与评价的开放式综合评价制度。评价方法方面,根据不同模块采取灵活的评价方法,采取考试与考查相结合,笔试与面试评价相结合,统一与随机抽题相结合, 试卷与作品评价相结合,过程与结果评价相结合,个人和团队评价相结合,单项与综合评价相结合, 总结性与发展性评价相结合的多种评价方式。
考试课程:过程考核、期中考试、期末考试等;
考查课程:考勤、小考、作业、课堂表现等;
集中实践环节:测量记录本、施工方案和施工组织的编制、试验报告单、现场检测记录等;
岗位实习:周报、日志、签到、实训总结。
对于形成性考核方法,每完成一个学习(工作)任务,均进行学业成果的评价反馈,采用学生自评、组间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进行考核评价,学生自评、组间互评和教师评价占总成绩的比例分别为10%、20%和70%。
学生自评主要是让学生自己从查阅资料能力、团结协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纪律观念、工作态度、安全文明、学习主动性、作业完成情况、工作任务完成情况等方面对自己进行公平公正的评价,肯定自我学习成果,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组间互评主要通过对其他组展示的学习成果(学习成果体现为实物、视频、PPT、文稿等形式)进行评价并结合平时的学习工作情况进行互相评价;
教师每天详细记录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主要包括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课堂纪律情况、班前会组织策划情况、工作任务完成情况、计划实施情况、成果展示情况、作业完成情况等,作为教师评价的依据,对每个学生进行公平公正的评价。每个综合性项目结束后,组织一次理论考试,考查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
(六)质量管理
1.建立专业建设和教学过程质量监控机制,建全专业教学质量监控管理制度,完善课堂教学、教学评价、实习实训、毕业设计以及专业调研、人才培养方案更新、资源建设等方面质量标准建设,通过教学实施、过程监控、质量评价和持续改进,达成人才培养规格。
2.完善教学管理机制,加强日常教学组织运行与管理,定期开展课程建设水平和教学质量的诊断与整改,建立健全巡课、听课、评教、评学等制度,严明教学纪律和课堂纪律,强化教学组织功能,定期开展公开课、示范课等教研活动。
3.建立本专业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及社会评价机制,并对生源情况、在校生学业水平、毕业生就业情况等进行分析,定期评价人才培养质量和培养目标达成情况。
4.发挥专业教研室能动性,充分利用评价分析结果有效改进专业教学,针对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制定诊断与改进措施,持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5.进行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通过教研活动、教育教学课题研究、校企合作等途径, 改革教学模式,创 新教学环境、教学方式、教学手段,促进知识传授与生产实践的紧密衔接,增强教学的实践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使人才培养对接用人需求、专业对接产业、课程对接岗位、教材对接技能,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九、毕业要求
1.本专业毕业最低学分要求为154.5分,其中公共基础必修课47分,公共基础限选课2分,公共任选课4分;专业必修课98分,专业限选课3.5分。
2.学生须完成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全部课程,满足最低学分要求,完成毕业答辩与素质答辩,合格方可毕业。如有不及格科目,需在毕业前补考通过。
3.学生在校期间遵守法律、法规,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和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符合《高等教育法》所规定的德、智、体、美、劳等素质的要求。
4.以下为学生毕业时需达到的专业知识、职业素养、专业能力等方面要求,需对应课程体系,形成课程体系与毕业要求对应关系矩阵表。
十、附录
(一)课程体系与毕业要求对应关系矩阵表
课程体系与毕业要求对应关系矩阵表
表10-1
毕业要求
课程 | 素质Q | 知识K | 能力A |
Q1 | Q2 | Q3 | Q4 | Q5 | Q6 | K1 | K2 | K3 | K4 | K5 | K6 | K7 | K8 | K9 | K10 | K11 | A1 | A2 | A3 | A4 | A5 | A6 | A7 | A8 | A9 |
思想道德与法治1、2 | H | H | | | | | M | | | | | | | | | | | L | L | | | | | | | |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 | H | | | | | | M | | | | | | | | | | | M | M | | | | | | |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 H | | | | | | M | | | | | | | | | | | M | M | | | | | | | |
宪法法律 | M | H | | | | | M | | | | | | | | | | | L | | | | | | | | |
国家安全教育 | M | | H | | | | M | | | | | | | | | | | M | | | | | | | | |
大学语文 | L | | L | M | | H | M | | | | | | | | | | | L | H | | | | | | |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 | | | | H | H | | | | | | | | | | | | M | | | | | | | |
健康教育 | | | M | | H | | L | | | | | | | | | | | L | | | | | | | | |
党史 | H | | | | | | H | | | | | | | | | | | L | | | | | | | | |
新中国史 | H | | | | | | H | | | | | | | | | | | L | | | | | | | | |
改革开放史 | H | | | | | | H | | | | | | | | | | | L | | | | | | | | |
社会主义发展史 | H | | | | | | H | | | | | | | | | | | L | | | | | | | | |
形势与政策1、2、3、4 | H | | | | | | L | | | | | | | | | | | M | M | | | | | | | |
体育与健康1、2 | H | | L | | | | L | | | | | | | | | | | M | | | | | | | | |
体育与健康3、4 | | | | H | L | | L | | | | | | | | | | | M | | | | | | | | |
美育教育 | M | | | | | H | M | | | | | | | | | | | L | | | | | | | | |
心理健康教育 | | | | | H | | M | | | | | | | | | | | | L | | | | | | | |
军事理论 | H | | | | | | M | | | | | | | | | | | L | | | | | | | | |
军事技能训练 | H | | | | | | M | | | | | | | | | | | L | | | | | | | | |
职业生涯规划与职业素养 | M | L | | H | | | M | L | | | | | | | | | | L | M | L | | | | | | |
创新创业教育与创业实务 | M | L | | H | | | M | L | | | | | | | | | | L | M | L | | | | | | |
择业与就业指导 | M | L | | H | | | M | L | | | | | | | | | | L | M | L | | | | | | |
劳动教育 | | H | L | | | | | L | | | | | | | | | | M | | | | | | | | |
信息技术 (基础模块) | | | H | H | | | L | | M | | | | | | | | | L | | H | | | | | | |
信息技术 (拓展模块) | | | H | H | | | L | | M | | | | | | | | | L | | H | | | | | | |
劳动周1、2 | | H | H | | | | | H | | | | | | | | | | M | | | | | | | | |
入学教育 | | H | | M | L | | L | | | | | | | | | | | L | L | | | | | | | |
大学英语1、2 | | | M | M | | | M | | | | | | | | | | | M | M | | | | | | | |
高等数学 | | | H | M | | | | | H | | | | | | | | | H | | | | | | | | |
土木工程材料 | | | L | | | | | | | | | M | | | | | | | | | | | H | | | |
工程岩土 | M | | | | | | | H | | | | | | | | | | | M | | | | | | | |
工程力学 | | | L | | | | | | | H | | | | | | | | | | | M | | | | | |
工程制图及CAD | L | | | | | | | | | H | | | | | | | | | | H | | | | | | |
工程测量 | L | | | | | | | | | | H | | | | | | | | | | H | | | | | |
城市轨道选线设计 | | | L | | | | | | | M | | | | | | | | | | | H | | | | | |
结构力学 | | | L | | | | | | | | H | | | | | | | | | | M | | | | | |
城市轨道工程勘测实训 | | | L | M | | | | | | | H | | | | | | | | | | H | | | | | |
结构设计原理 | | | L | | | | | | | | | | | M | | | | | | | | | H | | | |
轨道路基施工 | | | L | | | | | | | | | | M | | | | | | | | | | | | H | |
轨道工程施工 | | | L | | | | | | | | | | M | | | | | | | | | | | H | | |
城市轨道交通概论 | | | L | | | | | | | | | | | M | | | | | | | | | | H | | M |
桥梁施工与维护 | | | L | | | | | | | | | | | M | | | | | | | M | | | H | | |
轨道工程识图 | | | L | | | | | | | M | | | | | | | | | | | | | | H | | |
工程检测与监测 | | | L | | | | | | | | M | | | | | | | | | | | | | | H | |
城市轨道工程综合实训 | | | L | | | | | | | | | | H | | | | | | | | | | | | M | M |
岗位实习Ⅰ、Ⅱ | | | L | | | | | | | | | M | | | | | M | | | | | | H | | H | M |
“1+X” 建筑信息模型(BIM)职业技能初级、中级实训 | | | L | L | | | | M | | M | | | | | | | H | L | | M | | | | | | |
城市轨道工程施工组织与概预算 | | | L | | | | | | | | | | | | H | H | | | | | | H | | M | | |
轨道基础施工 | L | | | | | | | | | | | | M | | | | | | | M | | | | | | |
道路工程施工 | | | L | | | | | | | | | | M | | | | | | | | H | | | | | |
隧道及地下工程施工与维护 | L | | | | | | | | | | | | | | | | H | | M | | | | | | | |
轨道线路养护与维修 | | | L | | | | | | | | | | M | | | | | | | | H | | | | | |
城市轨道工程概预算课程设计 | | | L | | | | | | | | | | | | | M | | | | | | | | M | | |
毕业教育 | M | | | | | | M | | | | | | | | | | | M | | | | | | | | |
注:1.请在表格空白处填写“H”,“M”,“L”中的一项,其中H——关联程度高,M——关联程度中,L——关联程度低,没有关联可空白。 2.公共基础课包括公共基础必修课、公共基础限选课;专业课程包括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拓展课、集中性专业实践课、岗位实习等。 3.课程需全部填入表格中,可自行加行/列。毕业要求中可细化指标点,增/减指标点。 |
(二)教学任务变更审批表
教学任务变更审批表
表10-2
系部 | | 专业(年级) | |
原教学任务 | 变更后的教学任务 |
课程名称 | 学期 | 课程 类别 | 总学时 /周数 | 周学时 | 学分 | 考核 方式 | 备注 | 课程名称 | 学期 | 课程 类别 | 总学时 /周数 | 周学时 | 学分 | 考核 方式 | 备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变更原因 | (如有需要,请另附详细论证材料,课程变更的应提供新的课程标准) 专业主任签字: |
系部意见: 签名:(盖章) 年 月 日 | 教务处意见: 签名:(盖章) 年 月 日 | 主管校长意见: 签名:(盖章) 年 月 日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