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新闻网讯(记者 刘玉)记者日前从东北大学获悉,该校4名大学生新近研发出利用太阳能、风能互补发电的便携式交直流充电桩,并已成功申请国家专利。不久的将来,电动车主们只要装配一个小型充电桩,就能让“说走就走的旅行”变得简单而现实。
对于驾驶电动汽车的车主们来说,固定的车位和充电设施,以及高额的运营成本是他们难以言说的痛点。“哪里有充电桩”“充电桩是否被占用”“怎么才能到达这个充电桩”等等问题时常困扰着他们,让他们不敢“说走就走”。东北大学4名学生刚刚研发出的“基于风光互补发电的便携式交直流充电桩”,绿色、便携、高效、智控,正好解决了电动汽车车主们的这个难题。
据科研组成员、东北大学计算机专业大三学生黄梦彤介绍,“利用风光互补发电系统弥补了风力和太阳能在独立发电系统资源利用上的缺陷,以此作为充电桩的供电电源,比传统供电电源更加绿色、节能和环保。”同学们将控制单元、电池状态检测机构、整流逆变装置、Buck-Boost电路、稳压电路等部件集中在充电桩这个小巧的箱体里,有效解决了传统充电站建设成本高、布设不灵活、无法便携式充电等问题,可以满足用户在远离充电站时的充电需求。
针对当前电动汽车充电时间长而难以推广应用的问题,同学们采用新型模式充电技术四阶段法,综合了常规充电法和快速充电技术,使实际充电曲线拟合电池的最佳充电曲线,大幅度减小极化反应,有效提高了充电效率,降低了电池损耗。
此外,为满足智能家居的需求,用一键式、远程式的手机终端操作替代原有的操作模式。同学们在新型充电桩中加入了远程控制和监视功能,利用蓝牙连接控制,在手机上便能查看到当前电动汽车到充电状况。
转自:中国教育新闻网(信息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作者:刘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