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破解就业困境、校准人才培养方向,深度凝聚学校与企业双方合力,切实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与就业质量,学校于9月至10月组织开展了以“破局就业痛点・校准培养方向・校企同频共振”为主题的全校就业专项大讨论。各教学系积极响应、迅速行动,通过数据复盘、校企研讨、师生座谈等多种形式,系统梳理就业难题,形成了系列兼具前瞻性与操作性的成果报告及行动方案。
一、数据驱动,精准把脉就业痛点
各教学系围绕近三年毕业生就业核心数据,深入剖析“专业对口率偏低”“订单班留存率下降”等共性痛点。公路与铁道工程系指出学生“抵触一线岗位”“数字化技能不足”;汽车工程系发现课程内容滞后于行业“电动化、智能化”转型;信息工程系聚焦“实习与就业衔接不畅”“跨区域就业能力弱”等问题。通过数据对比分析,精准定位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差距,为后续改革奠定坚实基础。

二、动态校准,重构人才培养体系
围绕行业发展趋势与企业岗位能力要求,各系提出“动态校准”培养方向的系列举措。机电工程系与企业共建课程,融入真实项目与技术标准,邀请企业导师参与课程开发与毕业设计指导;物流管理系推动课程体系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增设ERP、WMS等系统实操模块;建筑工程系融入BIM、绿色建筑、智能建造等前沿内容;低空技术与工程系强化AI遥感、实景三维建模等新技术教学,全面提升学生实操能力与岗位适应力。

三、校企协同,构建长效联动机制
各教学系积极探索校企协同新路径,管理工程系构建“分层合作模型”,分层次对接企业资源;轨道工程系优化“订单班”模式,推动“实习 — 就业”一体化衔接;信息工程系与华为、百度等企业共建实训平台,引入认证标准与真实项目。通过共建课程、共组师资、共搭平台,校企双方逐步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的良性生态。

四、服务提质,打造精准就业闭环
在就业服务方面,创就业指导中心着力构建“分层分类、全程跟踪”的服务体系。针对就业困难学生,实施“一生一策”帮扶机制,开通“岗位快速对接通道”,对有创业意向的学生提供政策解读与导师对接。同时,建立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将就业数据反哺教育教学改革,形成“就业 — 培养”的闭环优化路径。
五、全员动员,凝聚就业工作合力
本次大讨论覆盖全校九个教学系,累计邀请百余家企业代表、千余名师生参与,形成各类研讨纪要、总结报告数十份。学校创就业指导中心、教务处等职能部门统筹协调,教学系党政负责人组织研讨,专业教师、辅导员全员参与,形成了“全校抓就业、全员促就业”的浓厚氛围。
此次就业专项大讨论不仅系统梳理了各专业就业现状与改革路径,更在“校企协同、数据驱动、精准服务”等方面形成了高度共识。下一步,学校将以此次讨论成果为蓝本,制定《学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提升行动计划》,明确责任主体、时间节点与量化目标,持续推动人才培养与就业工作提质增效,为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与国家战略实施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初审初校:陈晓峰
复审复校:徐天舒
终审终校:许 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