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高素质农民需迈过三道坎儿

发布单位:
文章作者:
摄    影:
发布日期:
2019-07-15
浏览次数:

    乡村要振兴,人才是关键。日前,农业农村部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联合印发了《关于做好高职扩招培养高素质农民有关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

   毋庸置疑,此举对于逐步解决乡村振兴面临的人才短缺问题,对于解决农村谁来种田、如何种田问题,以及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战略,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但要出色地完成培养高素质农民的任务,对于多数高职院校而言,需要下大力气解决好谁来培养、培养什么、如何培养这三大难题。

   其一,应尽快解决谁来培养的问题。从《通知》提出的培养目标来看,高职院校将培养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良好职业道德、较高科学文化素质和自我发展能力,掌握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等先进知识、先进技术,能从事专业化、标准化、现代化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爱农村、懂技术、善经营的高素质农民。

   但事实上,众所周知,除了那些直接从事涉农专业教育的高职院校以外,对于多数非直接从事涉农专业教育的高职院校而言,其培养高素质农民的师资力量,尤其是涉农“双师型”师资队伍是不充足的,甚至有的院校是严重短缺的。即使是一些直接从事涉农专业教育的高职院校,其师资队伍也将面临如何进行结构性调整的问题。因此,对于高职院校整体而言,首要的任务是解决好师资队伍问题,尤其是涉农“双师型”师资队伍的短缺问题,或者聘请兼职教师,或者组建教育集团实现多所院校师资共享,或者与有资质的社会培训机构联合,或者抓紧培养各自院校自己的涉农师资队伍。如此,才能确保培养高素质农民的课程能开得出来并取得应有成效。

   其二,应尽快解决培养什么的问题。即应尽快解决给这些未来的高素质农民上什么课的问题。从已有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来看,基于学科体系的课程占多数,而基于生产实际和工作过程的课程不多。面对培养高素质农民的新要求,高职院校应联合相关本科院校、农业企业、农业生产经营带头人,甚至国外的农业专家、学者,切实加大新课程的开发研制力度,使各院校开设的课程能够满足培养高素质农民的需要。如此,才能确保这些“新学生”学有所获,才能真正实现培养高素质农民的目标。

   其三,应尽快解决如何培养的问题。从《通知》中提出的培养对象来看,主要培养现职农村“两委”班子成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乡村社会服务组织带头人、农业技术人员、乡村致富带头人、退役军人、返乡农民工等。优先招录具有培训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农民职称的农民和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学员在内的中职毕业生。很显然,《通知》中提出的培养对象,与以往高职院校招收的学生相比,发生了巨大变化。面对前所未有的如此多样化的“新学生”群体,高职院校如果再使用以往的教学方式方法,必将导致诸多“无效教学”。

   因此,一方面,高职院校应切实实行弹性学制和“完全学分制”,不再规定具体的学习年限,让这批“新学生”有更多的选择权;另一方面,应大胆创新,积极尝试采取多种灵活的教学方式、考核方式。从《通知》的内容看,已经提供了一些教学模式和考核方式,如送教上门、线上线下结合、素质测试、技能测试等。各职业院校还应结合本地本校实际,采取其他更适合的教学和考核方式方法。如此,才能真正实现《通知》所期待的培养目标。

   (作者:卢彩晨系兰州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转自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信息来源:《中国教育报》2019年7月11日04版)

地址:辽宁省沈阳市沈北新区建设南一路5号 辽宁交专信息技术中心维护 辽ICP备 15018630号 

邮编:110122 办公室电话:024-89708710 招生电话:89708729 就业电话:89708730

辽宁交专官方微信    辽宁交专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