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门槛转专业并非没了规矩

发布单位:
文章作者:
摄    影:
发布日期:
2019-01-13
浏览次数:

    据报道,最近山东某高校组织开展2018年秋季学期本科生转专业工作,尝试进行“零门槛”转专业改革。其中,经学院报送计划、学生报名、学院考核录取、网上公示等环节,最终共有53名2017级本科生成为该校“零门槛”转专业改革的受益者。

    其实,近些年来,国内已有不少高校相继推出了“零门槛转专业”的制度政策,因此这早已算不上头一遭的先例之举。而且,所谓的“零门槛”,更多体现为转出专业可以没有门槛条件,但转入还是要面临着计划名额、考核排名等各类要求。

    专业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是办学特色的集中体现。高考之前,考生及家长会格外关注目标学校的特色专业、强势学科有哪些;在录取批次改革后的志愿填报新阶段,考生亦由最注重高校的“大门”自觉转化为专业的“小门”,致力于与最适合自我发展的专业实现高度匹配;录取之后,不论是大类招生,还是传统专业,给学生的通知书及最初始的烙印中,依旧是录取到了什么专业(类)。自此,准大学生便开始围绕将要学习的专业盘算计划,或者为大类分流或者入学转专业做着测试准备,其实仍然还是离不开对专业的聚焦和选择。

    原则上来讲,学校应该最大程度支持学生提出的转专业合理诉求。高校专业设置承载着基于社会分工论的专业化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既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匹配,又与高校自身办学条件、学生知识能力水平、就业竞争优势和职业生涯规划相关联。转专业门槛的降低甚至“零门槛”是人才培养资源富集的体现,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理念,是那些确定不适合修读原专业学生的福音。从大处着眼,这既是全面高扬人才培养主旋律的良善之举,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本质回归。

    在最理想的状态下,学生可以自由选择愿意学习修读的专业,但事实上,当前大学教育尚难十足地达到如此完满的程度。一方面,高等教育供给条件和配置能力所限,在财力支持、师资保障、课程供给诸方面仍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难以达到完全不计成本办专业的理想状态;另一方面,专业学习过程本身需要一定时间的磨合适应,并非以简单的易学难学为取舍,也不能误认为高分云集的专业都是适合自己的好专业,故而对所学专业还是应怀有一定的持守情怀和笃定信念。

    如今,随着高等教育发展进入内涵发展、质量至上的新常态,倒逼高校逐渐从幕后走向“控规模、调结构、提质量”的前台,开启一场关于专业建设的质量觉醒革命,那些“过剩低质错位”专业终将消失在现有人才培养体系中。众多高校正紧密结合自身办学优势,静心创设师资、实验室、课程和经费投入等专业建设条件,专心提升专业建设水平和内涵,建设面向未来、适应需求、引领发展、理念先进、保障有力的一流专业。

    如此说来,与其看到更多自由选择机会的一面,反倒不如多一些谨慎警醒,多一点理性担当。学生须慎重提出转专业申请,考虑清楚离开原专业的理由是否深刻有据、信服自我;对转入目标新专业后可能面临的学习压力又是否有充分的认知,决不能从一个“不完满”转入另一个“不满意”。

   (作者:张立迁,系天津大学研究生院教师)

 

(信息来源:《中国教育报》2019年1月10日)

地址:辽宁省沈阳市沈北新区建设南一路5号 辽宁交专信息技术中心维护 辽ICP备 15018630号 

邮编:110122 办公室电话:024-89708710 招生电话:89708729 就业电话:89708730

辽宁交专官方微信    辽宁交专官方微博